주자어류/권93 공맹주정장자 孔孟周程張子
< 주자어류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三
- 孔孟周程張子
- 93:1 看聖賢代作, 未有孔子, 便無論語之書; 未有孟子, 便無孟子之書; 未有堯舜, 便無典謨; 未有商周, 便無風雅頌. 賀孫(62이후).
- 93:2 此道更前後聖賢, 其說始備. 自堯舜以下, 若不生箇孔子, 後人去何處討分曉? 孔子後若無箇孟子, 也未有分曉. 孟子後數千載, 乃始得程先生兄弟發明此理. 今看來漢唐以下諸儒說道理見在史策者, 便直是說夢? 只有箇韓文公依稀說得略似耳. 文蔚(59이후).
- 93:3 “天不生仲尼, 萬古長如夜?” 唐子西嘗於一郵亭梁間見此語. 季通云: “天先生伏羲堯舜文王, 後不生孔子, 亦不得; 後又不生孟子, 亦不得; 二千年後又不生二程, 亦不得.” 方(41때).
- 93:4 “孔子天地間甚事不理會過? 若非許大精神, 亦呑許多不得.” 一日因話又說: “今覺見朋友間, 都無大精神.” 文蔚(59이후).
- 93:5 問: “‘定禮樂’, 是禮記所載否?” 曰: “不見得.” 節復問“贊易”之“贊”. 曰: “稱述其事, 如‘大哉乾元’之類是贊.” 節(64이후).
- 93:6 戰國秦漢間, 孔子言語存者尙多有之. 如孟子所引“仁不可爲衆”, “爲此詩者, 其知道乎”? 又如劉向所引之類.
- 93:7 夫子度量極大, 與堯同. 門弟子中如某人輩, 皆不點檢他, 如堯容四凶在朝相似. 必大(59-60때). <人傑錄云: “堯容四凶在朝. 夫子之門, 亦何所不容?”>
- 93:8 問: “孔子不是不欲仕, 只是時未可仕?” 曰: “聖人無求仕之義. 君不見用, 只得且恁地做.” 銖(67이후).
- 93:9 或問: “孔子當衰周時, 可以有爲否?” 曰: “聖人無有不可爲之事, 只恐權柄不入手. 若得權柄在手, 則兵隨印轉, 將逐符行. 近溫左氏傳, 見定哀時煞有可做底事.” 問: “固是聖人無不可爲之事. 聖人有不可爲之時否?” 曰: “便是聖人無不可爲之時. 若時節變了, 聖人又自處之不同.” 又問: “孔子當衰周, 豈不知時君必不能用己?” 曰: “聖人卻無此心. 豈有逆料人君能用我與否? 到得後來說‘吾不復夢見周公’, 與‘鳳鳥不至, 河不出圖, 吾已矣夫’時, 聖人亦自知其不可爲矣. 但不知此等話是幾時說. 據‘陳恒弑其君, 孔子沐浴而朝請討之’時, 是獲麟之年, 那時聖人猶欲有爲也.” 廣(65이후).
- 93:10 問: “看聖人汲汲皇皇, 不肯沒身逃世, 只是急於救世, 不能廢君臣之義. 至於可與不可, 臨時依舊裁之以義.” 曰: “固是. 但未須說急於救世, 自不可不仕.” 又問: “若據‘危邦不入, 亂邦不居’, ‘有道則見, 無道則隱’等語, 卻似長沮桀溺之徒做得是?” 曰: “此爲學者言之. 聖人做作, 又自不同.” 又問: “聖人亦明知世之不可爲否?” 曰: “也不是明知不可. 但天下無不可爲之時, 苟可以仕則仕, 至不可處便止. 如今時節, 臺諫固不可做, 州縣也自做得. 到得居位守職, 卻敎自家枉道廢法, 雖一簿尉也做不得, 便著去位.” 木之(68때).
- 93:11 某嘗疑誅少正卯無此事, 出於齊魯陋儒欲尊夫子之道, 而造爲之說. 若果有之, 則左氏記載當時人物甚詳, 何故有一人如許勞攘, 而略不及之? 史傳間不足信事如此者甚多. 僩(69이후).
- 93:12 衛靈公無道如此, 夫子直欲扶持之, 戀戀其國, 久而不去. 不知是何意, 不可曉. 必大(59-60때).
- 93:13 孔子在衛國居得甚久. 想是靈公有英雄之氣, 孔子見其可與有爲, 故久居而欲輔之. 壽昌(57때).
- 93:14 問: “自孔子後, 何故無聖人?” 曰: “公且看三代而下, 那件不薄? 文章·字·畫亦可見, 只緣氣自薄.” 因問: “康節‘一元開物閉物’之說是否?” 曰: “有此理. 不易他窺測至此?” 浩(57때). <揚錄云: “自周後氣薄, 亦不生聖賢.”>
- 93:15 或問: “孔子當孟子時如何?” 曰: “孔子自有作用, 然亦須稍加峻厲.” 又問: “孔子若見用, 顔子還亦出否?” 曰: “孔子若用, 顔子亦須出來做他次一等人. 如孔子做宰相, 顔子便做參政.” 去僞(46때).
- 93:16 龜山謂“孔子如知州, 孟子如通判權州”, 也是如此. 通判權州, 畢竟是別人事, 須著些力去做, 始得. 廣(65이후).
- 93:17 問: “‘顔子合下完具, 只是小, 要漸漸恢廓; 孟子合下大, 只是未粹, 要索學以充之.’ 此莫是才具有異?” 曰: “然. 孟子覺有動蕩底意思.” 可學(62때).
- 93:18 或問: “顔子比湯如何?” 曰: “顔子只據見在事業, 未必及湯. 使其成就, 則湯又不得比顔子. 前輩說禹與顔子雖是同道, 禹比顔子又粗些. 顔子比孟子, 則孟子當粗看, 磨稜合縫, 猶未有盡處; 若看諸葛亮, 只看他大體正當, 細看不得.” 大雅(49이후).
- 93:19 才仲問顔子, 因擧先生舊語云: “顔子優於湯武.” “如何見得?” 曰: “公只且自做工夫, 這般處說不得. 據自看, 覺得顔子渾渾無痕跡.” 賀孫(62이후).
- 93:20 問: “顔子之學, 莫是先於性情上著工夫否?” 曰: “然. 凡人爲學, 亦須先於性情上著工夫. 非獨於性情上著工夫, 行步坐立, 亦當著工夫.” 煇(미상). <謨錄云: “學者固當存養性情. 然處事接物, 動止應酬, 皆是著工夫處, 不獨性情也.”>
- 93:21 邵漢臣問顔淵仲尼不同. 曰: “聖人之德, 自是無不備, 其次則自是易得不備. 如顔子已是煞周全了, 只比之聖人, 更有些未完. 如仲弓則偏於淳篤, 而少顔子剛明之意. 若其他弟子, 未見得. 只如曾子則大抵偏於剛毅, 這終是有立脚處. 所以其他諸子皆無傳, 惟曾子獨得其傳. 到子思也恁地剛毅, 孟子也恁地剛毅. 惟是有這般人, 方始湊合得著. 惟是這剛毅等人, 方始立得定. 子思別無可考, 只孟子所稱, 如‘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 北面再拜稽首而不受’; 如云‘事之云乎, 豈曰友之云乎’之類, 這是甚麽樣剛毅?” 賀孫(62이후).
- 93:22 孔門只一箇顔子合下天資純粹. 到曾子便過於剛, 與孟子相似. 世衰道微, 人欲橫流, 不是剛勁有脚跟底人, 定立不住. 淳(61·70때).
- 93:23 問: “若使曾子爲邦, 比顔子如何?” 曰: “想得不似顔子熟. 然曾子亦大故有力. 曾子子思孟子大略皆相似.” 問: “明道比顔子如何?” 曰: “不要如此問, 且看他做工夫處.” 德明(44이후).
- 93:24 曾點開闊, 漆雕開深穩. 振(미상).
- 93:25 曾點父子爲學不同. 點有康節底意思, 將那一箇物玩弄. 道夫(60이후).
- 93:26 曾子父子相反, 參合下不曾見得, 只從日用間應事接物上積累做去, 及至透徹, 那小處都是自家底了. 點當下見得甚高, 做處卻又欠闕. 如一座大屋, 只見廳堂大槪, 裏面房室元不曾經歷, 所以夷考其行而有不掩, 卒歸於狂. 儒用(70때).
- 93:27 曾子眞積力久. 若海(道夫-60이후-아들).
- 93:28 曾子說話, 盛水不漏. 敬仲(62때).
- 93:29 曾子太深, 壁立萬仞? 振(미상).
- 93:30 孔門弟子, 如子貢後來見識煞高, 然終不及曾子. 如一唯之傳, 此是大體. 畢竟他落脚下手立得定, 壁立萬仞? 觀其言, 如“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 “可以托六尺之孤”, “士不可以不弘毅”之類, 故後來有子思孟子, 其傳永. 孟子氣象尤可見. 士毅(미상).
- 93:31 曾子本是魯拙, 後來旣有所得, 故守得夫子規矩定. 其敎人有法, 所以有傳. 若子貢則甚敏, 見得易, 然又雜; 往往敎人亦不似曾子守定規矩, 故其後無傳. <因竇問子貢之學無傳.> 德明(44이후).
- 93:32 子貢俊敏, 子夏謹嚴. 孔子門人自曾顔而下, 惟二子, 後來想大故長進. 僩(69이후).
- 93:33 但將論語子夏之言看, 甚嚴毅. 節(64이후).
- 93:34 子游是箇簡易人, 於節文有未至處. <如譏子夏之門人, 與“喪致乎哀”而止.> 廣(65이후).
- 93:35 子張過高, 子夏窄狹. 端蒙(50이후).
- 93:36 子張是箇務外底人, 子游是箇高簡·虛曠·不屑細務底人, 子夏是箇謹守規矩·嚴毅底人. 因觀荀子論三子之賤儒, 亦是此意, 蓋其末流必至是也. 僩(69이후).
- 93:37 問: “孔門學者, 如子張全然務外, 不知如何地學卻如此.” 曰: “也干他學甚事? 他在聖門, 亦豈不曉得爲學之要? 只是他資質是箇務外底人, 所以終身只是這意思. 子路是箇好勇底人, 終身只是說出那勇底話. 而今學者閒時都會說道理當如何; 只是臨事時, 依前只是他那本來底面目出來, 都不如那閒時所說者.” 僩(69이후).
- 93:38 子路全義理, 管仲全功利. 振(미상).
- 93:39 孟子極尊敬子路.
- 93:40 問: “韓子稱‘孔子之道大而能博’. 大是就渾淪, 博是就該貫處否?” 曰: “韓子亦未必有此意. 但如此看, 亦自好.” 至問: “如何是‘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曰: “政事者就政事上學得, 文學者就文學上學得, 德行言語者就德行言語上學得.” 至(64·65때).
- 93:41 “看來人全是資質. 韓退之云: ‘孔子之道大而能博, 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也, 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此說甚好. 看來資質定了, 其爲學也只就他資質所尙處, 添得些小好而已. 所以學貴公聽並觀, 求一箇是當處, 不貴徒執己自用. 今觀孔子諸弟子, 只除了曾顔之外, 其他說話便皆有病. 程子諸門人, 上蔡有上蔡之病, 龜山有龜山之病, 和靖有和靖之病, 無有無病者.” 或問: “也是後來做工夫不到, 故如此.” 曰: “也是合下見得不周遍, 差了.” 又曰: “而今假令親見聖人說話, 盡傳得聖人之言不差一字, 若不得聖人之心, 依舊差了, 何況猶不得其言? 若能得聖人之心, 則雖言語各別, 不害其爲同. 如曾子說話, 比之孔子又自不同. 子思傳曾子之學, 比之曾子, 其言語亦自不同. 孟子比之子思又自不同. 然自孔子以後, 得孔子之心者, 惟曾子子思孟子而已. 後來非無能言之士, 如揚子雲法言模倣論語, 王仲淹中說亦模倣論語, 言愈似而去道愈遠. 直至程子方略明得四五十年, 爲得聖人之心. 然一傳之門人, 則已皆失其眞矣. 云云. 其終卒歸於‘擇善固執’, ‘明善誠身’, ‘博文約禮’而已, 只是要人自去理會.” 僩(69이후).
- 93:42 孟子比之孔門原憲, 謹守必不似他. 然他不足以及人, 不足以任道, 孟子便擔當得事. 淳(61·70때). 孟子.
- 93:43 孟子不甚細膩, 如大匠把得繩墨定, 千門萬戶自在. 又記“千門”字上有“東南西北”字. 節(64이후).
- 93:44 鄧子禮問: “孟子恁地, 而公孫萬章之徒皆無所得.” 曰: “也只是逐孟子上上下下, 不曾自去理會.” 又曰: “孔子於門人恁地提撕警覺, 尙有多少病痛?” 賀孫(62이후).
- 93:45 問: “周子是從上面先見得?” 曰: “也未見得是恁地否. 但是周先生天資高, 想見下面工夫也不大故費力. 而今學者須是從下學理會, 若下學而不上達, 也不成箇學問. 須是尋到頂頭, 卻從上貫下來.” 蘷孫(68이후). 周子.
- 93:46 季通云: “濂溪之學, 精慤深密.” 端蒙(50이후).
- 93:47 濂溪淸和. 孔經甫祭其文曰: “公年壯盛, 玉色金聲; 從容和毅, 一府皆傾.” 墓碑亦謂其“精密嚴恕”, 氣象可想矣. 道夫(60이후).
- 93:48 “周子看得這理熟, 縱橫妙用, 只是這數箇字都括盡了. 周子從理處看, 邵子從數處看, 都只是這理.” 砥曰: “畢竟理較精粹.” 曰: “從理上看則用處大, 數自是細碎.” 砥(61때).
- 93:49 “今人多疑濂溪出於希夷; 又云爲禪學, 其諸子皆學佛.” 可學云: “濂溪書具存, 如太極圖, 希夷如何有此說? 或是本學老·佛而自變了, 亦未可知.” 曰: “嘗讀張忠定公語錄. 公問李畋云: ‘汝還知公事有陰陽否?’ 云云. 此說全與濂溪同. 忠定見希夷, 蓋亦有些來歷. 但當時諸公知濂溪者, 未嘗言其有道.” 可學曰: “此無足怪. 程太中獨知之.” 曰: “然.” 又問: “明道之學, 後來固別. 但其本自濂溪發之, 只是此理推廣之耳. 但不如後來程門授業之多.” 曰: “當時旣未有人知, 無人往復, 只得如此.” 可學(62때).
- 93:50 “濂溪在當時, 人見其政事精絶, 則以爲宦業過人; 見其有山林之志, 則以爲襟袖洒落, 有仙風道氣, 無有知其學者. 惟程太中獨知之. 這老子所見如此, 宜其生兩程子也. 只一時程氏, 類多好人.” 擧橫渠祭太中弟云: “父子參點.” 又祭明道女兄云: “見伯淳言, 汝讀孟子有所見, 死生鬼神之蘊, 無不洞曉. 今人爲卿相大臣者, 尙不能知.” 先生笑曰: “此事是譏富公.” 竇問: “韓公一家氣象如何?” 曰: “韓公天資高, 但學識淺, 故只做得到那田地, 然其大綱皆正.” 又云: “明道當初想明得煞容易, 便無那渣滓. 只一再見濂溪, 當時又不似而今有許多言語出來. 不是他天資高, 見得易, 如何便明得?” 德明問: “遺書中載明道語, 便自然洒落明快.” 曰: “自是他見得容易. 伊川易傳卻只管修改, 晩年方出其書. 若使明道作, 想無許多事. 嘗見門人有祭明道文云: ‘先生欲著樂書, 有志未就.’ 不知其書要如何作.” 德明(44이후). 周程.
- 93:51 問: “明道濂溪俱高, 不如伊川精切.” 曰: “明道說話超邁, 不如伊川說得的確. 濂溪也精密, 不知其他書如何, 但今所說這些子, 無一字差錯.” 問明道不著書. 曰: “嘗見某人祭明道文說蹺蹊, 說明道要著樂書. “樂”音“洛”. 樂, 如何著得書?” 德輔(63때).
- 93:52 汪端明嘗言二程之學, 非全資於周先生者. 蓋通書人多忽略, 不曾考究. 今觀通書, 皆是發明太極. 書雖不多, 而統紀已盡. 二程蓋得其傳, 但二程之業廣耳. 㽦(59때).
- 93:53 二程不言太極者, 用劉絢記程言, 淸虛一大, 恐人別處走. 今只說敬, 意只在所由, 只一理也. 一理者, 言“仁義中正而主靜”. 方(41때).
- 93:54 濂溪靜一, 明道敬. 方子(59이후).
- 93:55 明道說話渾淪, 煞高, 學者難看. 淳(61·70때). 程子.
- 93:56 明道說底話, 恁地動彈流轉. 方子(59이후).
- 93:57 明道語宏大, 伊川語親切. 方(41때).
- 93:58 明道說話, 一看便好, 轉看轉好; 伊川說話, 初看未甚好, 久看方好. 義剛(64이후).
- 93:59 明道說話, 亦有說過處, 如說“舜有天下不與”. 又其說闊, 人有難曉處, 如說“鳶飛魚躍”, 謂“心勿忘勿助長”處. 伊川較子細, 說較無過, 然亦有不可理會處. 又曰: “明道所見甚俊偉, 故說得較快, 初看時便好, 子細看亦好; 伊川說, 初看時較拙, 子細看亦拙.” 又曰: “明道說經處較遠, 不甚協注.” 揚(54-6때).
- 93:60 說明道言語儘寬平; 伊川言語初難看, 細讀有滋味. 又云: “某說大處自與伊川合, 小處卻持有意見不同. 說南軒見處高, 如架屋相似, 大間架已就, 只中間少裝折.” 㝢(61이후).
- 93:61 “明道曾看釋老書, 伊川則莊列亦不曾看.” 先生云: “後來須著看. 不看, 無緣知他道理.”
- 93:62 伊川好學論, 十八時作. 明道十四五便學聖人, 二十及第, 出去做官, 一向長進. 定性書是二十二三時作. 是時遊山, 許多詩甚好. 義剛(64이후).
- 93:63 問: “明道可比顔子, 伊川可比孟子否?” 曰: “明道可比顔子. 孟子才高, 恐伊川未到孟子處. 然伊川收束檢制處, 孟子卻不能到.” 煇(미상).
- 93:64 竇問: “前輩多言伊川似孟子.” 曰: “不然. 伊川謹嚴, 雖大故以天下自任, 其實不似孟子放脚放手. 孟子不及顔子, 顔子常自以爲不足.” 德明(44이후).
- 93:65 鄭問: “明道到處響應, 伊川入朝成許多事, 此亦可見二人用處.” 曰: “明道從容, 伊川都挨不行.” 陳後之問: “伊川做時似孟子否?” 曰: “孟子較活絡.” 問: “孟子做似伊尹否?” 先生首肯. 又曰: “孟子傳伊尹許多話, 當時必有一書該載.” 淳(61·70때).
- 93:66 問: “學於明道, 恐易開發; 學於伊川, 恐易成就.” 曰: “在人用力. 若不用力, 恐於伊川無向傍處. 明道卻有悟人處.” 方(41때).
- 93:67 伊川說話, 如今看來, 中間寧無小小不同? 只是大綱統體說得極善. 如“性卽理也”一語, 直自孔子後, 惟是伊川說得盡. 這一句便是千萬世說性之根基? 理是箇公共底物事, 不解會不善. 人做不是, 自是失了性, 卻不是壞了著修. 賀孫(62이후).
- 93:68 明道詩云: “旁人不識予心樂, 將謂偸閑學少年.” 此是後生時氣象眩露, 無含蓄. 學蒙(65이후).
- 93:69 或問明道五十年猶不忘遊獵之心. 曰: “人當以此自點檢. 須見得明道氣質如此, 至五十年猶不能忘. 在我者當益加操守方是, 不可以此自恕.” 卓(미상).
- 93:70 東坡見伊川主司馬公之喪, 譏其父在, 何以學得喪禮如此? 然後人遂爲伊川解說, 道伊川先丁母艱. 也不消如此. 人自少讀書, 如禮記儀禮, 便都已理會了. 古人謂居喪讀喪禮, 亦平時理會了, 到這時更把來溫審, 不是方理會. 賀孫(62이후).
- 93:71 因論司馬文呂諸公, 當時尊伊川太高. 自宰相以下皆要來聽講, 遂致蘇孔諸人紛紛. 曰: “宰相尊賢如此, 甚好. 自是諸人難與語. 只如今賭錢喫酒等人, 正在無禮, 你卻將禮記去他邊讀, 如何不致他惡?” 揚(54-6때).
- 93:72 伊川令呂進伯去了韓安道. 李先生云: “此等事, 須是自信得及, 如何敎人做得?” 揚(54-6때).
- 93:73 至之問: “程先生當初進說, 只以‘聖人之說爲可必信, 先王之道爲可必行, 不狃滯於近規, 不遷惑於衆口, 必期致天下如三代之世’, 何也?” 先生曰: “也不得不恁地說. 如今說與學者, 也只得敎他依聖人言語恁地做去. 待他就裏面做工夫有見處, 便自知得聖人底是確然恁地. 荊公初時與神宗語亦如此, 曰: ‘願陛下以堯舜禹湯爲法. 今苟能爲堯舜禹湯之君, 則自有皐蘷稷契伊傅之臣. 諸葛亮魏徵, 有道者所羞道也.’ 說得甚好, 只是他所學偏, 後來做得差了, 又在諸葛魏徵之下.” 義剛(64이후).
- 93:74 有咎伊川著書不以示門人者, 再三誦之, 先生不以爲然也. 因坐復歎. 先生曰: “公恨伊川著書不以示人, 某獨恨當時提撕他不緊. 故當時門人弟子布在海內, 炳如日星, 自今觀之, 皆不滿人意. 只今易傳一書散滿天下, 家置而人有之, 且道誰曾看得他箇? 果有得其意者否? 果曾有行得他箇否?” 道夫(60이후).
- 93:75 聞伯夷柳下惠之風者, 頑廉薄敦, 皆有興起; 此孟子之善想像者也. “孔子, 元氣也; 顔子, 和風慶雲也; 孟子, 泰山巖巖之氣象也.” 此程夫子之善想像者也. 今之想像大程夫子者, 當識其明快中和處; 小程夫子者, 當識其初年之嚴毅, 晩年又濟以寬平處. 豈徒想像而已哉? 必還以驗之吾身者如何也. 若言論風旨, 則誦其詩, 讀其書, 字字而訂之, 句句而議之, 非惟求以得其所言之深旨, 將倂與其風範氣象得之矣. 大雅(49이후).
- 93:76 書無所不讀, 事無所不能, 若作强記多能觀之, 誠非所以形容有道之君子. 然在先生分上正不妨. 書之當讀者無所不讀, 欲其無不察也; 事之當能者無所不能, 以其無不通也. 觀其平日辯異端, 闢邪說, 如此之詳, 是豈不讀其書而以耳剽決之耶? 至於鄙賤之事雖瑣屑, 然孰非天理之流行者? 但此理旣得, 自然不習而無不能耳. 故孔子自謂“多能鄙事”, 但以爲學者不當自是以求之, 故又曰“不多”也. 今欲務於强記多能, 固非所以爲學. 然事物之間分別太甚, 則有修飭邊幅, 簡忽細故之病, 又非所以求盡心也. 鎬(46이후).
- 93:77 伊川快說禪病, 如後來湖南龜山之弊, 皆先曾說過. 湖南正以爲善. 龜山求中於喜怒哀樂之前. 方(41때).
- 93:78 居仁謂伊川顢頇語, 是親見與病叟書中說. 方(41때).
- 93:79 伊川告詞如此, 是紹興初年議論, 未免一褒一貶之雜也. 謨(50이후).
- 93:80 程先生傳甚備, 見徽廟實錄, 呂伯恭撰. 振(미상).
- 93:81 叔器問: “橫渠似孟子否?” 曰: “一人是一樣, 規模各不同. 橫渠嚴密, 孟子宏闊. 孟子是箇有規矩底康節.” 安卿曰: “他宏闊中有縝密處, 每常於所謂‘“不見諸侯, 何也?” 曰: “不敢也.” ’‘“賜之則不受, 何也?” 曰: “不敢也.” ’此兩處, 見得他存心甚畏謹, 守義甚縝密.” 曰: “固是.” 至之曰: “孟子平正; 橫渠高處太高, 僻處太僻.” 曰: “是.” 義剛(64이후). 張子.
- 93:82 橫渠將這道理抬弄得來大, 後更柰何不下. 必大(59-60때).
- 93:83 橫渠儘會做文章. 如西銘及應用之文, 如百碗燈詩, 甚敏. 到說話, 卻如此難曉, 怕關西人語言自如此. 賀孫(62이후).
- 93:84 橫渠之學是苦心得之, 乃是“致曲”, 與伊川異. 以孔子爲非生知, 渠蓋執“好古敏以求之”, 故有此語. 不知“好古敏以求之”, 非孔子做不得. 可學(62때).
- 93:85 問: “橫渠之敎, 以禮爲先. 浩恐謂之禮, 則有品節, 每遇事, 須用秤停當, 禮方可遵守. 初學者或未曾識禮, 恐無下手處. 敬則有一念之肅, 便已改容更貌, 不費安排, 事事上見得此意. 如何?” 先生曰: “古人自幼入小學, 便敎以禮; 及長, 自然在規矩之中. 橫渠卻是用官法敎人, 禮也易學. 今人乍見, 往往以爲難. 某嘗要取三禮編成一書, 事多蹉過. 若有朋友, 只兩年工夫可成.” 浩(57때).
- 93:86 張橫渠傳, 當時人推范純夫作, 見神宗實錄. 揚(54-6때).
- 93:87 明道之學, 從容涵泳之味洽; 橫渠之學, 苦心力索之功深. 端蒙(50이후). 程張.
- 93:88 橫渠之於程子, 猶伯夷伊尹之於孔子. 若海(道夫-60이후-아들).
- 93:89 問: “孔子六經之書, 盡是說道理內實事故, 便覺得此道大. 自孟子以下, 如程張之門, 多指說道之精微, 學之要領, 與夫下手處, 雖甚親切易見, 然被他開了四至, 便覺規模狹了, 不如孔子六經氣象大.” 曰: “後來緣急欲人曉得, 故不得不然, 然亦無他不得. 若無他說破, 則六經雖大, 學者從何處入頭? 橫渠最親切. 程氏規模廣大, 其後學者少有能如橫渠輩用工者. 近看得橫渠用工最親切, 直是可畏? 學者用工, 須是如此親切. 更有一說奉祝: 老兄言語更多些, 更須刪削見簡潔處, 方是.” 大雅(49이후).
- 93:90 閭丘次孟云: “諸先生說話, 皆不及小程先生, 雖大程亦不及.” 曰: “不然. 明道說話儘高, 那張說得端的處, 儘好. 且如伊川說‘仁者天下之公, 善之本也’, 大段寬而不切. 如橫渠說‘心統性情’, 這般所在, 說得的當. 又如伊川謂‘鬼神者造化之跡’, 卻不如橫渠所謂‘二氣之良能也’.” 直卿曰: “如何?” 曰: “程子之說固好, 但只渾淪在這裏. 張子之說, 分明便見有箇陰陽在.” 曰: “如所謂‘功用則謂之鬼神’, 也與張子意同.” 曰: “只爲他渾淪在那裏.” 閭丘曰: “明則有禮樂, 幽則有鬼神.” 曰: “只這數句便要理會. 明便如何說禮樂? 幽便如何說鬼神? 須知樂便屬神, 禮便屬鬼. 他此語落著, 主在鬼神.” 因指甘蔗曰: “甘香氣便喚做神, 其漿汁便喚做鬼.” 直卿曰: “向讀中庸所謂‘誠之不可掩’處, 竊疑謂鬼神爲陰陽屈伸, 則是形而下者. 若中庸之言, 則是形而上者矣.” 曰: “今也且只就形而下者說來. 但只是他皆是實理處發見, 故未有此氣, 便有此理; 旣有此理, 必有此氣.” 道夫(60이후).
- 93:91 今且須看孔孟程張四家文字, 方始講究得著實, 其他諸子不能無過差也.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