주자어류/권91 예8 禮八
< 주자어류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一
- 禮八
- ∞∞∞∞雜儀
- 91:1 自三代後, 車服冠冕之制, 前漢皆不說, 只後漢志內略載, 又多不可曉. <以下服.>
- 91:2 古者有祭服, 有朝服. 祭服所謂鷩冕之類, 朝服所謂皮弁·玄端之類. 天子諸侯各有等差. 自漢以來, 祭亦用冕服, 朝服則所謂進賢冠·絳紗袍. 隋煬帝時始令百官戎服, 唐人謂之“便服”, 又謂之“從省服”, 乃今之公服也. 祖宗以來, 亦有冕服·車騎·黃綠作旗之類, 而不常用, 惟大典禮則用之. 然將用之時, 必先出許多物色於庭. 所持之人, 又須有賞賜. <黃錄云: “所付之人, 又須有以易也.”> 於是將用之前, 有司必先入文字, 取指揮, 例降旨權免. 蘷孫(68이후). 義剛同.
- 91:3 今朝廷服色三等, 乃古間服, 此起於隋煬帝時. 然當時亦只是做戎服. 當時以巡幸煩數, 欲就簡便, 故三品以上服紫, 五品服緋, 六品以下服綠. 他當時又自有朝服. 今亦自有朝服, 大祭祀時用之, 然不常以朝. 到臨祭時取用, 卻一齊都破損了. 要整理, 又須大費一巡, 只得恁地包在那裏. 賀孫(62이후).
- 91:4 今之朝服乃戎服, 蓋自隋煬帝數遊幸, 令百官以戎服從, 二品紫, 五品朱, 六品靑, 皂靴乃上馬鞋也. 後世循襲, 遂爲朝服. 然自唐人朝服, 猶著禮服, 幞頭圓頂軟脚, 今之吏人所冠者是也. 桶頂帽子乃隱士之冠. 宣和末, 京師士人行道間, 猶著衫帽. 至渡江戎馬中, 乃變爲白敘衫. 紹興二十年間, 士人猶是白敘衫, 至後來軍興又變爲紫衫, 皆戎服也. 義剛(64이후).
- 91:5 唐人法服猶施之朝廷, 今日惟祭祀不得已乃用, 不復施之朝廷矣. 且如今之冕, 嵯峨而不安於首. 古者佩玉, 右徵角, 左宮羽, 今必不然. 方子(59이후).
- 91:6 祖宗時有大朝會, 如元正·冬至有之. 天子被法服, 群臣皆有其服. 籍溪在某州爲解頭, 亦嘗預元正朝班. 又, 舊制: 在京升朝官以上, 每日赴班; 如上不御殿, 宰相押班. 所以韓魏公不押班, 爲臺諫所論. 籍溪云, 士服著白羅衫, 靑緣, 有裙有佩. 紹興間, 韓勉之知某州, 於信州會樣來製士服, 正如此. 某後來看祖宗實錄, 乃是敎大晟樂時士人所服, 方知出處. 今朝廷所頒緋衫, 乃有司之服也. 人傑(51이후). 廣錄略.
- 91:7 “政和間, 嘗令天下州學生習大晟樂者皆著衣裳, 如古之制, 及漆紗帽, 但無頂爾. 及諸州得解擧首貢至京師, 皆若此赴元日朝”. 或曰: “蒼梧雜志載‘背子’, 近年方有, 舊時無之. 只汗衫襖子上便著公服. 女人無背, 只是大衣. 命婦只有橫帔·直帔之異爾. 背子乃婢妾之服, 以其在背後, 故謂之‘背子’.” 先生曰: “見說國初之時, 至尊常時禁中, 常只裹帽著背子, 不知是如何. 又見前輩說, 前輩子弟, 平時家居, 皆裹帽著背, 不裹帽便爲非禮. 出門皆須且冠帶. 今皆失了. 從來人主常朝, 君臣皆公服. 孝宗簡便, 平時著背; 常朝引見臣下, 只是敘衫. 今遂以爲常. 如講筵早朝是公服, 晩朝亦是敘衫.”
- 91:8 問: “今冠帶起於何時?” 曰: “看角抵圖所畫觀戱者盡是冠帶. 立底·屋上坐底皆戴帽繫帶, 樹上坐底也如此. 那時猶只是軟帽, 搭在頭上; 帶只是一條小皮穿幾箇孔, 用那跨子縛住. 至賤之人皆用之. 今來帽子做得恁高, 硬帶做得恁地重大, 旣不便於從事, 又且是費錢. 皂衫更費重. 某從向時見此三物, 疑其必廢. 如今果是人罕用. 也是貧士如何要辦得? 自家竭力辦得, 著去那家, 那家自無了, 敎他出來相接也不得. 所以其弊必廢. 大凡事不商量, 後都是如此.” 問: “古人制深衣, 正以爲士之貴服, 且謂‘完且弗費’, 極是好, 上至天子亦服之. 不知士可以常服否?” 曰: “‘可以擯相, 可以治軍旅’, 如此貴重, 怨不可常服.” 曰: “‘朝玄端, 夕深衣’, 已是從簡便了. 且如深衣有大帶了, 又有組以束之, 今人已不用組了. 凡是物事, 纔是有兩件, 定是廢了一件.” 又云: “薄太后以帽絮提文帝, 則帽已自此時有了. 從來也多喚做巾子·幞頭.” <或云: “唐莊宗取伶官者用之, 但未有脚.” 或云: “太祖廟方用.” 想此時方制得如此長脚.> 賀孫(62이후).
- 91:9 符舜功曰: “去年初得官, 欲冠帶參先生, 中以顯道言而止. 今思之, 亦是失禮.” 先生曰: “畢竟是君命.” 良久, 笑曰: “顯道是出世間法. 某初聞劉諫議初仕時, 冠帶乘敘轎還人事, 往往前輩皆如此. 今人都不理會其間有如此者, 遂哂之. 要之, 冠帶爲禮. 某在同安作簿時, 朝廷亦有文字令百官皆戴帽. 某時坐轎有礙, 後於轎頂上添了一圈竹.” 義剛(64이후).
- 91:10 上領服非古服. 看古賢如孔門弟子衣服, 如今道服, 卻有此意. 古畫亦未有上領者. 惟是唐時人便服此, 蓋自唐初已雜五胡之服矣. 賀孫(62이후).
- 91:11 因言服制之變: “前輩無著背子者, 雖婦人亦無之. 士大夫常居, 常服紗帽·皂衫·革帶, 無此則不敢出. 背子起殊未久.” 或問: “婦人不著背子, 則何服?” 曰: “大衣.” 問: “大衣, 非命婦亦可服否?” 曰: “可.” 僩因擧胡德輝雜志云: “背子本婢妾之服. 以其行直主母之背, 故名“背子”. 後來習俗相承, 遂爲男女辨貴賤之服.” 曰: “然. 然嘗見前輩雜說中載, 上御便殿, 著紗帽·背子, 則國初已有背子矣. 皆不可曉.” 又曰: “後世禮服固未能猝復先王之舊, 且得華夷稍有辨別, 猶得. 今世之服, 大抵皆胡服, 如上領衫靴鞋之類, 先王冠服掃地盡矣? 中國衣冠之亂, 自晉五胡, 後來遂相承襲. 唐接隋, 隋接周, 周接元魏, 大抵皆胡服.” 問: “今公服起於何時?” 曰: “隋煬帝游幸, 令群臣皆以戎服從, 三品以上服紫, 五品以上服緋, 六品以下服綠. 只從此起, 遂爲不易之制.” 又問: “公服何故如許闊?” 曰: “亦是積漸而然, 初不知所起. 嘗見唐人畫十八學士, 裹幞頭, 公服極窄; 畫裴晉公諸人, 則稍闊; 及畫晩唐王鐸輩, 則又闊. 相承至今, 又益闊也. 嘗見前輩說, 紹興初, 某人欲製公服, 呼針匠計料, 匠云少三尺許. 某人遂寄往都下製造, 及得之, 以示針匠. 匠曰: ‘此不中格式, 某不敢爲也.’ 某人問其故. 曰: ‘但看袖必短, 據格式袖合與下襜齊至地, 不然則不可以入閤門.’ 彼時猶守得這意思, 今亦不復存矣. 唐人有官者, 公服·幞頭不離身, 以此爲常服. 又別有朝服, 如進賢冠·中單服之類. 其下又有省服, 服爲常服; 今之公服, 卽唐之省服服也.” 又問幞頭所起. 曰: “亦不知所起. 但諸家小說中, 時班駮見一二. 如王彦輔麈史猶略言之. 某少時尙見唐時小說極多, 今皆不復存矣. 唐人幞頭, 初止以紗爲之, 後以其軟, 遂斫木作一山子在前襯起, 名曰‘軍容頭’. 其說以爲起於魚朝恩, 一時人爭傚. 士大夫欲爲幞頭, 則曰: ‘爲我斫一軍容頭來.’ 及朝恩被誅, 人以爲語讖. 其先幞頭四角有脚, 兩脚繫向前, 兩脚繫向後; 後來遂橫兩脚, 以鐵線張之. 然惟人主得裹此. 世所畫唐明皇已裹兩脚者, 但比今甚短. 後來藩鎭遂亦僭用, 想得士大夫因此亦皆用之. 但不知幾時展得如此長? 嘗見禪家語錄載唐莊宗問一僧云: ‘朕收中原得一寶, 未有人酬賈.’ 僧曰: ‘略借陛下寶看.’ 莊宗以手展幞頭兩脚示之. 如此, 則五代時, 猶是惟人君得裹兩脚者, 然皆莫可考也. 桐木山子相承用, 至本朝, 遂易以藤織者, 而以紗冒之. 近時方易以漆紗. 嘗見南劍沙溪一士夫家, 尙收得上世所藏幞頭, 猶是藤織坯子. 唐製又有兩脚上下者, 亦莫可曉.” 僩(69이후).
- 91:12 而今衣服未得復古, 且要辨得華夷. 今上領衫與靴皆胡服, 本朝因唐, 唐因隋, 隋因周, 周因元魏. 隋煬帝有游幸, 遂令臣下服戎服, 三品以上服紫, 五品以上服緋, 六品以下服綠, 皆戎服也. 至唐有三等服: 有朝服, 又有公服, 治事時著, 便是法服, 有衣裳·佩玉等. 又有常時服, 便是今時公服, 則無時不服. 唐初年服袖甚窄, 全是胡服; 中年漸寬, 末年又寬, 但看人家畫古賢可見. 唐初頭上裹四脚軟巾, 至魚朝恩以桐木爲冠, 如山形, 安於髻上, 方裹巾, 後人漸學他. 至本朝漸變爲幞頭, 方用漆紗做. 本來唐時四脚軟巾, 只人主後面二帶用物事穿得橫, 臣下不敢用. 後藩鎭之徒僭竊用, 今則朝廷一例如此. 學蒙(65이후). 與上條聞同.
- 91:13 “爵弁赤少黑多, 如今深紫色. 韠以皮爲之, 如今水檐相似. 蓋古人未有衣服時, 且取鳥獸之皮來遮前面後面, 後世聖人制服不去此者, 示不忘古也. 今則又以帛爲之耳. 韠中間有頸, 兩頭有肩, 肩以革帶穿之, 革帶今有胯子. 古人卻是環子釘於革帶, 其勢垂下, 如今人釘鉸串子樣. 鐫鐩之類, 結放上面. 今之胯子, 便是倣他形像. 古人帶甚輕, 卻帶得許多物. 今人帶枉做得恁地重, 如幞頭·靴之類亦然. 幞頭本是偃脚垂下, 要束得緊, 今卻做長帶.” 問: “橫渠說唐莊宗因取伶官幞頭帶之, 後遂成例.” 曰: “不是恁地. 莊宗在位, 亦未能便變化風俗. 兼是伶人所帶, 士大夫亦未必肯帶之. 見畫本, 唐明皇已帶長脚幞頭. 或云藩鎭僭禮爲之, 後遂皆爲此樣. 或云乃是唐宦官要得常似新幞頭, 故以鐵線揷帶中, 又恐壞, 其中以桐木爲一幞頭骨子, 常令幞頭高起如新, 謂之‘軍容頭’. 後來士大夫學之, 令匠人‘爲我斫箇軍容頭來’. 蓋以木爲之, 故謂之斫. 及唐末宦者之禍, 人皆以此語爲讖. 王彦輔麈史說如此, 說得有來歷, 恐是如此. 後人覺得不安, 到本朝太宗時, 又以藤做骨子, 以紗糊於上. 後又覺見不安, 到仁宗時, 方以漆紗爲之. 嘗見南劍沙縣人家尙有藤骨子, 可見此事未久. 蓋此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變必有漸.” 蘷孫(68이후).
- 91:14 摯是初見君時, 用以獻君. 二生一死, 皆是抱羔·鴈·雉眞物以獻. 如今笏, 卻是古人記事手板, 王述倒執手板. 揷之帶間. 今人笏, 卻是用行禮記事, 但其私記也. 今之公服, 皆古之戎服. 古公服是法服, 朱衣皂緣冠. 則三公用貂蟬, 御史用獬. 在衣之上則係帶, 帶劍之類六七件. 隋煬帝南遊, 命群臣以戎服從, 大臣紫, 中緋, 小綠. 今之成群成隊試進士詩賦, 亦煬帝法也. 金銀魚, 乃古人以合符. 臣之得魚符者, 用袋之腰間. 今無合符事, 卻尙用魚, 又不用袋魚. 魚袋事出唐書輿服志, 高武中睿時. 揚(54-6때).
- 91:15 今衣服無章, 上下混淆. 某嘗謂縱未能大定經制, 且隨時略加整頓, 猶愈於不爲. 如小衫令各從公衫之色, 服紫者小衫亦紫, 服緋綠者小衫亦緋綠, 服白則小衫亦白, 胥吏則皆烏衣. 餘皆倣此, 庶有辨別也. 閎祖(59이후).
- 91:16 古人戴冠, 郭林宗時戴巾, 溫公幅巾, 是其類也. 古人衣冠, 大率如今之道士. 道士以冠爲禮, 不戴巾. 婦人環髻, 今之特髻是其意也, 不戴冠. 揚(54-6때).
- 91:17 今官員執笏, 最無道理. 笏者, 只是君前記事, 恐事多, 須以紙粘笏上, 記其頭緖. 或在君前不可以手指人物, 須用笏指之. 此笏常揷在腰間, 不執在手中. 夫子“攝齊升堂”, 何曾手中有笏? 攝齊者, 畏謹, 恐上階時踏著裳, 有顚仆之患. 執圭者, 圭自是贄見之物, 只是捧至君前, 不是如執笏. 所以執圭時便“足縮縮, 如有循”. 緣手中有圭, 不得攝齊, 亦防顚仆. 明作(63이후).
- 91:18 古人言人跪坐. “雖有拱璧而先乘馬, 不如坐進此道”, 謂跪而獻之也. 如文帝不覺膝之前, 蓋亦是跪坐. 跪坐, 故兩手下爲拜. <“拜”字從兩手下.> 古者初冠, 母子相拜; 婦初見舅姑, 舅姑答拜; 不特君臣相答拜也. 方子(59이후). <以下拜.>
- 91:19 古人坐於地, 未必是盤足, 必是跪. 以其慣了, 故脚不痛, 所以拜時易也. 古人之拜, 正如今道士拜, 二膝齊下. 唐人先下一膝, 謂之“雅拜”, 似有罪, 是不恭也. 今人不然. 明作(63이후).
- 91:20 安卿問: “古者天子拜其臣, 想亦是席地而坐, 只略爲之俛首, 便是拜否?” 曰: “太甲‘拜手稽首’, 成王‘拜手稽首’, 疏言稽留之意, 是首至地之久也, 蓋其尊師傅如此. 後來晉元帝亦拜王導, 至其家, 亦拜其妻. 如法帖中, 元帝與王導帖皆稱‘頓首’, 不知如何.” 義剛(64이후).
- 91:21 問: “虞禮, 子爲尸, 父拜之.” 曰: “古人大抵如此. 如子冠, 母先拜之, 子卻答拜, 而今這處都行不得. 看來古人上下之際雖是嚴, 而情意甚相通, 如‘禹拜昌言’‘王拜手稽首’之類. 到漢以來, 皇帝見丞相, 在坐爲起, 在輿爲下. 贊者曰: ‘皇帝爲丞相起?’ 尙有這意思. 到六朝以來, 君臣逐日相與說話. 如宋文帝明日欲殺某人, 晩間更與他說話, 不能得他去. 其間有入朝去從人卽分散去, 到晩他方出. 到唐, 尙有坐說話底意思. 而今宰相終年立地, 不曾得一日坐, 人主或終日不曾得見面. 壽皇求治之初, 中間學士固是直宿, 又分講官亦直宿, 又令從官亦得入賜坐, 從容講論. 而今未論朝廷, 如古人州郡之間, 亦自如此. 如羅池碑云, 柳子厚與牙將歐陽翼共飮. 法帖中有顔眞卿與蔡明遠帖, 都書名. 牙將卽是客將, 蔡明遠亦是衙前·他卻與之情意如此. 而今州郡與小官也不如此了.” 蘷孫(68이후).
- 91:22 問: “看禮中說婦人吉拜, 雖君賜肅拜, 此則古人女子拜亦伏地也.” 曰: “古有女子伏拜者. 乃太祖問范質之姪杲: ‘古者女子拜如何?’ 他遂擧古樂府云‘長跪問故夫’, 以爲古婦女皆伏拜, 自則天欲爲自尊之計, 始不用伏拜. 今看來此說不然. 樂府只說‘長跪問故夫’, 不曾說伏拜. 古人坐也是跪, 一處云: ‘直身長跪.’ 若拜時, 亦只低手祗揖, 便是肅拜. 故禮肅拜注云: ‘肅, 俯手也.’ 蓋婦人首飾盛多, 如‘副笄六珈’之類, 自難以俯伏地上. 古人所以有父母拜其子, 舅姑答婦拜者, 蓋古坐時只跪坐在地, 拜時亦容易; 又不曾相對, 拜各有向, 當答拜亦然. 大祝九拜: 稽首拜, 頭至地; 頓首拜, 頭叩地; 空首拜, 頭至手, 所謂‘拜手’也; 振動, 戰栗變動之拜; 吉拜, 拜而後稽顙; 凶拜, 稽顙而後拜也; 奇拜一拜; 褒拜再拜, ‘褒’, 讀爲‘報’; 肅拜, ‘但俯下手, 今時抬’, 傳云‘介者不拜’, ‘敢肅使者’, 是也.” 賀孫(62이후).
- 91:23 問: “古者婦人以肅拜爲正, 何謂‘肅拜’?” 曰: “兩膝齊跪, 手至地, 而頭不下, 爲肅拜. 拜手亦然. 爲喪主, 則頭亦至地, 不肅拜. 南北朝有樂府詩說婦人云: ‘伸腰再拜跪, 問客今安否.’ 伸腰, 亦是頭不下也. 周宣帝令命婦朝見皆跪伏朝見, 如男子之儀. 但不知婦人膝不跪地而變爲今之拜者, 起於何時. 此等小小禮文, 皆無所稽考. 程泰之以爲始於武后, 亦非也. 古者男子拜, 亦兩膝齊屈, 如今之道士拜. 杜子春注周禮奇拜, 以爲先屈一膝, 如今之雅拜. 漢人雅拜, 卽今之拜是也.” 淳(61·70때).
- 91:24 婦人有肅拜·拜手·稽顙. <肅拜者, 兩膝跪地, 歛手放低; 拜手者, 膝亦跪, 而手至地也; 稽顙, 頭至地也. 爲夫與長子喪, 亦如之.> 燾(70때).
- 91:25 拜親時須合坐受, 叔伯母亦合坐受, 兄只立受. 嫂叔同一家, 不可不拜, 亦須對拜. 夫婦對拜. 揚(54-6때).
- 91:26 團拜須打圈拜. 若分行相對, 則有拜不著處. 廣(65이후).
- 91:27 今人契拜父母兄弟, 極害義理. 揚(54-6때).
- 91:28 古人跪坐, 立乘. 方子(59이후). <以下坐.>
- 91:29 問: “盤坐, 於理有害否?” 曰: “古人席地亦只是盤坐, 又有跪坐者. <㝢錄云: “古人亦只跪坐, 未有盤坐.”> 君前臣跪, 父前子跪, 兩膝頭屈前著地, 觀畫圖可見. 古人密處未見得, 其疏卽是如此. <㝢錄云: “古人樽節處, 自如此密.”> 管寧坐一木榻, 積五十年未嘗箕股, 其榻上當膝處皆穿. 今人有椅子, 若對賓客時, 合當垂足坐; 若獨居時, 垂足坐難久, 盤坐亦何害?” 淳(61·70때). 㝢錄少異.
- 91:30 族長至己之家, 必以族長坐主位, 無親疏皆然. 北人以姑夫之類, 外姓之人亦坐主位, 無此義. 揚(54-6때).
- 91:31 燕居父子同坐亦得, 惟對客不得. 揚(54-6때).
- 91:32 古人屋黃作“室”. 無廊廡. 三公露立於槐下, 九卿露立於棘下. 當其朝會, 有雨則止. 曾子問: “諸侯見天子, 入門而雨霑服失容, 則廢.” 淳(61·70때). 義剛錄略. <以下朝廷之儀.>
- 91:33 因論朝禮, 云: “如周禮所說古之朝禮, 君臣皆立. 至漢時所謂‘皇帝見丞相起’, 尙有此禮, 不知後來如何廢了. 然所謂‘朝不坐’, 又也有坐底.” 燾(70때).
- 91:34 三代之君見大臣多立, 乘車亦立. 漢初猶立見大臣, 如贊者云: “天子爲丞相起?” 後世君太尊, 臣太卑. 德明(44이후).
- 91:35 古者天子見群臣有禮: 先特揖三公, 次揖九卿, 又次揖左右, 然後泛揖百官, 所謂“天揖同姓”之類, 有許多等級. 義剛(64이후).
- 91:36 因問: “欲使士人爲宰相吏, 升降揖遜不佳否?” 曰: “古人皆有此禮, 本朝廢之.” 又問: “古人何故受拜?” 曰: “不然. 孔子須拜衛靈公魯哀公. 舊制, 宰相在堂上, 御史中丞爲班首, 與對拜於階下. 又聖節日, 百官盡揖宰相於何處.” 揚(54-6때).
- 91:37 “古時隔品則拜, 謂如八品見六品, 六品見四品, 則拜. 宰相禮絶百僚, 則皆拜之. 若存得此等舊禮, 亦好, 卻有等殺. 今著公令: 從事郎以下, 庭參不拜, 則以上者不庭參可知. 豈有京朝官復降階之禮? 今朝士見宰相, 只是客禮; 見監司·郡守, 如何卻降階?” 問: “若客司揖請降階, 則如何?” 曰: “平立不降可也. 同官雖皆降階, 吾獨不降, 可也.” <是時將赴莆田, 問此. 先生又云: “古者庭參官令錄以下, 往往皆拜, 惟職官不拜, 所以著令如此.”> 德明(44이후).
- 91:38 子晦將赴莆陽, 請於先生: “今屬邑見郡守, 不問官序, 例階墀, 如何?” 曰: “若欲自行其志, 勿從俗可也.” 因云: “今多相尙如此. 以此去事人, 固是無見識. 且是爲官長者安受而不疑, 更是怪.” 坐客云: “趙丞相帥某處, 經過某處, 而屬邑宰及同僚皆於船頭迎望拜接, 後卻指揮不要此般禮數. 這般所在, 須先戒飭客將.” 或云: “今人見宰相, 欲有所言, 未及出口, 已爲客將按住云: ‘相公尊重?’ 至有要取覆, 而客將抗聲云‘不得取覆’者.” 先生曰: “
- 若是有此等, 無奈何, 須叱之, 可也.” 賀孫(62이후).
- 91:39 開元禮有刺史弔吏民之禮, 略如古者國君弔臣禮. 本朝刪去此條. 方子(59이후).
- 91:40 問: “左右必竟孰爲尊?” 曰: “漢初右丞相居左丞相之上, 史中有言曰‘朝廷無出其右者’, 則是右爲尊也. 到後來又卻以左爲尊. 而老子有曰: ‘上將軍處右, 而偏將軍處左.’ 喪事尙左·兵凶器也, 故以喪禮處之. 如此, 則吉事尙右矣. 漢初豈習於戰國與暴秦之所爲乎?” 廣(65이후). <以下雜論.>
- 91:41 古父子異宮. 宮如今人四合屋, 雖各一處, 然四面共牆圍. 揚(54-6때).
- 91:42 古謂之“宮”, 只是牆. 蓋古人無今廊屋. 燾(70때).
- 91:43 因論戟: “古人戰爭出入部從用之, 今只置之於門. 唐時私家得用戟, 如官幾品得幾戟.” 燾(70때).
- 91:44 今之表啓是下諛其上, 今之制誥是君諛其臣. 道夫(60이후).
- 91:45 今之書簡使上覆, 以爲重於啓也. 然用“啓”字則有義理, 用“覆”字卻無義理. 啓, 乃開啓之“啓”. “覆”爲審覆之“覆”, 如“三覆奏”, 謂已有指揮, 更爲再三審覆之也. 廣(65이후).
- 91:46 問: “今人書簡未嘗拜而言拜, 未嘗瞻仰而言瞻仰, 如何?” 曰: “‘瞻仰’字去之無害. 但‘拜’字承用之久, 若遽除去, 恐不免譏罵. 前輩只云‘某啓’, 啓是開白之義. 法帖中有‘頓首’, 韓文中有‘再拜’, 其來已久.” 問: “啓, 又訓跪. 如秦王問范睢, 有‘跽而請之’.” 曰: “古人席地而坐, 有問於人, 則略起身時, 其膝至地, 或謂之跪. 若婦人之拜, 在古亦跪. 古樂府云‘伸腰拜手跪’, 則婦人當跪而拜, 但首不至地耳. 不知婦人之不跪, 起於何代. 或謂唐武后時方如此, 亦未可知. 周天元令命婦爲男子之拜以稱賀. 及天元薨, 遂改其制. 想史官書之, 以表其異. 則古者婦人之拜, 其首不至地, 可知也. 然則婦人之拜, 當以深拜, 頗合於古.” 人傑(51이후).
- 91:47 有士大夫來謁, 各以坐次推遜不已. 先生曰: “吾人年至五十後, 莫論官·休.” 自修(65때).
- 91:48 大抵前輩禮數極周詳鄭重, 不若今人之苟簡. 以今人律之先王之禮, 則今人爲山鹿野麋矣? 然某尙及見前輩禮數之周, 今又益薄矣. 僩(69이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