주자어류/권87 예4 禮四
< 주자어류
-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七
- 禮四
- ∞∞∞∞小戴禮
- ∞∞∞∞ 總論
- 87:1 問: “看禮記語孟, 孰先?” 曰: “禮記有說宗廟朝廷, 說得遠後, 雜亂不切於日用. 若欲觀禮, 須將禮記節出切於日用常行者看, 節出玉藻內則曲禮少儀看.” 節(64이후).
- 87:2 問讀禮記. 曰: “禮記要兼儀禮讀, 如冠禮·喪禮·鄕飮酒禮之類, 儀禮皆載其事, 禮記只發明其理. 讀禮記而不讀儀禮, 許多理皆無安著處.”
- 87:3 “讀禮記, 須先讀儀禮. 嘗欲編禮記附於儀禮, 但須著和注寫.” 德輔云: “如曲禮檀弓之類, 如何附?” 曰: “此類自編作一處.” 又云: “祖宗時有三禮科學究, 是也. 雖不曉義理, 卻尙自記得. 自荊公廢了學究科, 後來人都不知有儀禮.” 又云: “荊公廢儀禮而取禮記, 舍本而取末也.” 德輔(63때).
- 87:4 學禮, 先看儀禮. 儀禮是全書, 其他皆是講說. 如周禮王制是制度之書, 大學中庸是說理之書. 儒行樂記非聖人之書, 乃戰國賢士爲之. 又云: “人不可以不莊嚴, 所謂‘君子莊敬日强, 安肆日偸’.” 又曰: “‘智崇禮卑’. 人之智識不可以不高明, 而行之在乎小心. 如大學之格物·致知, 是智崇處; 正心·修身, 是禮卑處.” 卓(미상).
- 87:5 禮記只是解儀禮, 如喪服小記便是解喪服傳, 推之每篇皆然. 惟大傳是總解. 德明(44이후).
- 87:6 許順之說, 人謂禮記是漢儒說, 恐不然. 漢儒最純者莫如董仲舒, 仲舒之文最純者莫如三策, 何嘗有禮記中說話來? 如樂記所謂“天高地下, 萬物散殊, 而禮制行矣; 流而不息, 合同而化, 而樂興焉”. 仲舒如何說得到這裏? 想必是古來流傳得此箇文字如此. 廣(65이후). <方子錄云: “以是知禮記亦出於孔門之徒無疑. 順之此言極是.”>
- 87:7 問: “禮記正義載五養老·七養老之禮.” 曰: “漢儒說制度有不合者, 多推從殷禮去. 大抵古人制度恐不便於今. 如鄕飮酒禮, 節文甚繁, 今强行之, 畢竟無益, 不若取今之禮酌而行之.” 人傑(51이후).
- 87:8 問: “禮記古注外, 無以加否?” 曰: “鄭注自好. 看注看疏, 自可了.” 大雅(49이후). <文蔚錄云: “問二禮制度如何可了?” 曰: “只注疏自了得.”>
- 87:9 鄭康成是箇好人, 考禮名數大有功, 事事都理會得. 如漢律令亦皆有注, 儘有許多精力. 東漢諸儒煞好. 盧植也好. 淳(61·70때). <義剛錄云: “康成也可謂大儒.”>
- 87:10 王肅議禮, 必反鄭玄. 賀孫(62이후).
- 87:11 禮記有王肅注, 煞好. 又, 太史公樂書載樂記全文, 注家兼存得王肅. 又, 鄭玄說覺見好. 禮書, 如陸農師禮象, 陳用之禮書, 亦該博, 陳底似勝陸底. 後世禮樂全不足錄. 但諸儒議禮頗有好處, 此不可廢, 當別類作一書, 方好看. 六朝人多是精於此. 畢竟當時此學自專門名家, 朝廷有禮事, 便用此等人議之. 如今刑法官, 只用試大法人做. 如本生父母事, 卻在隋書劉子翼傳. 江西有士人方庭堅引起, 今言者得以引用. 賜(66이후). 蘷孫同.
- 87:12 或曰: “經文不可輕改.” 曰: “改經文, 固啓學者不敬之心. 然舊有一人, 專攻鄭康成解禮記不合改其文. 如‘蛾子時術之’, 亦不改, 只作蠶蛾子, 云, 如蠶種之生, 循環不息, 是何義也? 且如大學云: ‘擧而不能先, 命也.’ 若不改, 成甚義理?” 大雅(49이후).
- 87:13 方馬二解, 合當參考, 儘有說好處, 不可以其新學而黜之. 如“君賜衣服, 服以拜賜”. 絶句是. “以辟之命, 銘爲烝彝鼎”, 舊點“以辟之”爲一句, 極無義. 辟, 乃君也. 以君之命銘彝鼎, 最是. 又如陸農師點“人生十年曰幼”作一句, “學”作一句, 下放此, 亦有理. “聖人作”作一句, “爲禮以敎人”. 學記“大學之敎也”作一句, “時敎必有正業, 退息必有居學”. “乃言底可績三載”, 皆當如此. “不在此位也”, 呂與叔作“豈不在此位也”? 是. 後看家語乃無“不”字, 當從之. 賀孫(62이후).
- 87:14 禮記荀莊有韻處多. 龔實之云, 嘗官於泉, 一日問陳宜中云: “古詩有平仄否?” 陳云: “無平仄.” 龔云: “有.” 辨之久不決, 遂共往決之於李漢老. 陳問: “古詩有平仄否?” 李云: “無平仄, 只是有音韻.” 龔大然之. 謂之無有, 皆不是, 謂之音韻乃是. 揚(54-6때).
- ∞∞∞∞ 曲禮
- 87:15 曲禮必須別有一書協韻, 如弟子職之類. 如今篇首“若思”, “定辭”, “民哉”; 茲. 及“上堂聲必揚”, “入戶視必下”, 戶. 皆是韻. 今上下二篇卻是後人補湊而成, 不是全篇做底. “若夫”等處, 文意都不接. 內則卻是全篇做底, 但“曾子曰”一段不是. 方子(59이후).
- 87:16 問: “曲禮首三句是從源頭說來, 此三句固是一篇綱領. 要之, ‘儼若思, 安定辭’, 又以‘毋不敬’爲本.” 曰: “然.” 又曰: “只是下面兩句, 便是‘毋不敬’. 今人身上大節目, 只是一箇容貌言語, 便如‘君子所貴乎道者三’. 這裏只是不曾說‘正顔色’. 要之, 顔色容貌亦不爭多, 只是顔色有箇誠與僞.” <簡錄云: “箕子‘九疇’, 其要只在‘五事’.”> 文蔚(59이후).
- 87:17 問: “艾軒解‘儼若思’, 訓‘思’字作助語, 然否?” 曰: “訓‘思’字作助語, 尙庶幾; 至以‘辭’字亦爲助語, 則全非也. 他們大率偏枯, 把心都在邊角上用.” 煇(미상).
- 87:18 “賢者狎而敬之”, 狎是狎熟·狎愛. 如“晏平仲善與人交, 久而敬之”, 旣愛之而又敬之也. “畏而愛之”, 如“畏天命, 畏大人, 畏聖人之言”之“畏”, 畏中有愛也. “很毋求勝”, 很亦是兩家事. 注云: “鬥鬩也.” 如與人爭鬥, 分辨曲直, 便令理明, 不必求勝在我也. “分毋求多”, 分物毋多自與, 欲其平也. 僩(69이후).
- 87:19 “若夫坐如尸, 立如齊”, 本大戴禮之文. 上言事親, 因假說此乃成人之儀, 非所以事親也. 記曲禮者撮其言, 反帶“若夫”二字, 不成文理. 而鄭康成又以“丈夫”解之, 益謬? 他也是解書多後, 更不暇仔細. 此亦猶“子曰好學近乎智,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 家語答問甚詳; 子思取入中庸, 而刪削不及, 反衍“子曰”兩字. 義剛(64이후).
- 87:20 問: “‘禮聞取於人, 不聞取人; 禮聞來學, 不聞往敎.’ 呂與叔謂上二句學者之道, 下二句敎者之道. 取, 猶致也. 取於人者, 我爲人所取而敎之; 在敎者言之, 則來學者也. 取人者, 我致人以敎己; 在敎者言之, 則往敎者也. 此說如何?” 曰: “道理亦大綱是如此, 只是說得不甚分曉. 據某所見, 都只就敎者身上說. 取於人者, 是人來求我, 我因而敎之; 取人者, 是我求人以敎. 今欲下一轉語: 取於人者, 便是‘有朋自遠方來’, ‘童蒙求我’; 取人者, 便是‘好爲人師’, ‘我求童蒙’.” 文蔚(59이후).
- 87:21 “班朝治軍, 涖官行法, 非禮, 威嚴不行; 禱祠祭祀, 供給鬼神, 非禮, 不誠不莊.” 以“誠莊”對“威嚴”, 則涖官當以威嚴爲本. 然恐其太嚴, 又當以寬濟之. 德明(44이후).
- 87:22 問: “‘七十老而傳’, 則嫡子·嫡孫主祭. 如此, 則廟中神主都用改換作嫡子嫡孫名奉祀. 然父母猶在, 於心安乎?” 曰: “然. 此等也難行, 也且得躬親耳.” 又問: “嫡孫主祭, 則便須祧六世·七世廟主. 自嫡孫言之, 則當祧. 若叔祖尙在, 則乃是祧其高曾祖, 於心安乎?” 曰: “也只得如此. 聖人立法, 一定而不可易. 兼當時人習慣, 亦不以爲異也.” 又問: “先生舊時立春祭先祖, 冬至祭始祖, 後來廢之, 何故?” 曰: “覺得忒煞過當, 和禘·袷都包在裏面了. 恐太僭, 遂廢之.” 僩(69이후).
- 87:23 問: “‘年長以倍, 則父事之’, 這也是同類則可?” 曰: “他也是說得年輩當如此.” 又問: “如此, 則不必問德之高下, 但一例如此否?” 曰: “德也隱微難見. 德行底人, 人也自是尊敬他.” 又問: “如此, 則不必問年之高下, 但有德者皆尊敬之?” 曰: “若是師他, 則又不同. 若朋友中德行底, 也自是較尊敬他.” 義剛(64이후).
- 87:24 “爲人子者, 居不主奧.” 古人室在東南隅開門, 東北隅爲窔, 西北隅爲屋漏, 西南爲奧. 人纔進, 便先見東北隅, 卻到西北隅, 然後始到西南隅, 此是至深密之地. 銖(67이후).
- 87:25 尸用無父母者爲之, 故曰: “食饗不爲槪, 祭祀不爲尸.” 文蔚(59이후).
- 87:26 “父召無諾, 唯而起.” 唯速於諾. 文蔚(59이후).
- 87:27 問: “禮云‘父不祭子, 夫不祭妻’, 何也?” 曰: “便是此一說, 被人解得都無理會了. 據某所見, 此二句承上面‘餕餘不祭’說. 蓋謂餕餘之物, 雖父不可將去祭子, 夫不可將去祭妻. 且如孔子‘君賜食, 必正席先嘗之; 君賜腥, 必熟而薦之’. 君賜腥, 則非餕餘矣, 雖熟之以薦先祖可也. 賜食, 則或爲餕餘, 但可正席先嘗而已; 固是不可祭先祖, 雖妻子至卑, 亦不可祭也.” 文蔚(59이후).
- 87:28 “餕餘不祭, 父不祭子, 夫不祭妻.” 先儒自爲一說, 橫渠又自爲一說. 看來只是祭祀之“祭”, 此因“餕餘”起文. 謂父不以是祭其子, 夫不以是祭其妻, 擧其輕者言, 則他可知矣. 雉(미상).
- 87:29 “餕餘不祭, 父不祭子, 夫不祭妻”, 古注說不是. 今思之, 只是不敢以餕餘又將去祭神. 雖以父之尊, 亦不可以祭其子之卑; 夫之尊, 亦不可以祭其妻之卑, 蓋不敢以鬼神之餘復以祭也. 祭, 非“飮食必有祭”之“祭”. 賀孫(62이후).
- 87:30 凡有一物必有一箇則, 如“羹之有菜者用梜.” 祖道(68때).
- 87:31 問“君言不宿於家”. 曰: “只是受命卽行, 不停留於家也. 那數句是說數項事.” 燾(70때).
- 87:32 凡御車, 皆御者居中, 乘者居左. 惟大將軍之車, 將自居中, 所謂“鼓下”. 大將自擊此鼓, 爲三軍聽他節制. 雖王親征, 亦自擊鼓. 文蔚(59이후).
- 87:33 居喪, 初無不得讀書之文. “古人居喪不受業”者, 業, 謂簨虡上一片板; 不受業, 謂不敢作樂耳. 古人禮樂不離身, 惟居喪然後廢樂, 故曰: “喪復常, 讀樂章.” 周禮有司業者, 謂司樂也. 僩(69이후).
- ∞∞∞∞ 檀弓上
- 87:34 檀弓恐是子游門人作, 其間多推尊子游. 必大(59-60때). <人傑錄云: “多說子游之知禮.”>
- 87:35 子思不使子上喪其出母. 以儀禮考之, 出妻之子爲父後者, 自是爲出母無服. 或人之問, 子思自可引此正條答之, 何故卻自費辭? 恐是古者出母本自無服, 逮德下衰, 時俗方制此服. 故曰“伋之先君子無所失道”, 卽謂禮也. “道隆則從而隆, 道汙則從而汙”, 是聖人固用古禮, 亦有隨時之義, 時如伯魚之喪出母是也. 子思自謂不能如此, 故但守古之禮而已. 然則儀禮出妻之子爲母齊衰杖期, 必是後世沿情而制者. 雖疑如此, 然終未可如此斷定. 必大(59-60때).
- 87:36 孔子令伯魚喪出母, 而子上不喪者, 蓋猶子繼祖, 與祖爲體; 出母旣得罪於祖, 則不得入祖廟, 不喪出母, 禮也. 孔子時人喪之, 故亦令伯魚子思喪之; 子上時人不喪之, 故子上守法, 亦不喪之. 其實子上是正禮, 孔子卻是變禮也. 故曰: “道隆則從而隆, 道汙則從而汙.” 方子(59이후).
- 87:37 問子上不喪出母. 曰: “今律文甚分明.” 又問: “伯魚母死, 期而猶哭, 如何?” 曰: “旣期則當除矣, 而猶哭, 是以夫子非之.” 又問“道隆則從而隆, 道汙則從而汙.” 曰: “以文意觀之, 道隆者, 古人爲出母無服, 迨德下衰, 有爲出母制服者. 夫子之聽伯魚喪出母, 隨時之義也. 若子思之意, 則以爲我不能效先君子之所爲, 亦從古者無服之義耳.” 人傑(51이후).
- 87:38 問“不喪出母”. 曰: “子思所答, 與喪禮都不相應, 不知何故. 據其問意, 則以孔子嘗令子思喪之, 卻不令子上喪之, 故疑而問之也. <子思之母死, 孔子令其哭於廟. 蓋伯魚死, 其妻再嫁於衛.> 子思答以道之汙隆, 則以孔子之時可以隨俗; 而今據正禮, 則爲伋妻者則爲白母, 不爲伋妻者, 是不爲白母爾. 禮, 爲父後者, 爲出母無服. 只合以此答之.” 僩(69이후).
- 87:39 問“稽顙而后拜, 拜而后稽顙”. 曰: “兩手下地曰拜. ‘拜而后稽顙’, 先以兩手伏地如常, 然後引手向前扣地. ‘稽顙而后拜’, 開兩手, 先以首扣地, 卻交手如常. 頓首, 亦是引首少扣地. 稽首, 是引首稍久在地; 稽者, 稽留之意.” 胡泳(69때).
- 87:40 “稽顙而后拜”, 謂先以頭至地, 而後下手, 此喪拜也. 若“拜而後稽顙”, 則今人常用之拜也. 人傑(51이후).
- 87:41 “稽顙而後拜”, 稽顙者, 首觸地也. “拜”字從兩手下. 人傑(51이후).
- 87:42 申生不辨驪姬, 看來亦未是. 若辨而後走, 恐其他公子或可免於難. 方子(59이후).
- 87:43 脫驂於舊館人之喪, “惡其涕之無從也”. 今且如此說, 萬一無驂可脫時, 又如何? 必大(59-60때).
- 87:44 施問: “每疑夫子言‘我非生而知之’, ‘若聖與仁, 則吾豈敢’, 及至夢奠兩楹之間, 則曰: “‘太山其頹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由前似太謙, 由後似太高.” 曰: “檀弓出於漢儒之雜記, 恐未必得其眞也.” 㝢(61이후).
- 87:45 “曾子襲裘而弔, 子游裼裘而弔.” 裘, 似今之襖子; 裼衣, 似今背子; 襲衣, 似今涼衫公服. 襲裘者, 冒之不使外見; 裼裘者, 袒其半而以襌衣襯出之. “緇衣, 羔裘; 素衣, 麑裘; 黃衣, 狐裘.” 緇衣·素衣·黃衣, 卽裼衣, <襌衣也.> 欲其相稱也. 僩(69이후).
- 87:46 “幼名, 冠字, 五十以伯仲, 死諡, 周道也.” 所謂“以伯仲”者, 蓋古者初冠而字, 便有“伯某父”·“仲某父”三字了. 及到得五十, 卽除了下面兩字, 猶今人不敢斥尊者呼爲幾丈之類. 今日偶看儀禮疏中卻云, 旣冠之時, 卽是權以此三字加之, 實未嘗稱也, 到五十方才稱此三字. 某初疑其不然, 卻去取禮記看, 見其疏中正是如前說. 蓋當時疏是兩人做, 孔穎達賈公彦. 故不相照管. 蘷孫(68이후).
- 87:47 “死諡, 周道也.” 史云, 夏商以上無諡, 以其號爲諡, 如堯舜禹之類. 看來堯舜禹爲諡, 也無意義. “堯”字從三土, 如土之堯然而高; “舜”只是花名, 所謂“顔如舜華”; “禹”者, 獸跡, 今篆文“禹”字如獸之跡. 若死而以此爲諡號, 也無意義. 況虞舜側微時, 已云“有鰥在下曰虞舜”, 則不得爲死而後加之諡號矣. 看來堯舜禹只是名, 非號也. 僩(69이후).
- 87:48 “從母之夫, 舅之妻, 二夫人相爲服.” 這恰似難曉. 往往是外甥在舅家, 見得妗(중화서국판은 女+感의 형태. 외숙모 )與姨夫相爲服. 其本來無服. 故異之. 賀孫(62이후).
- 87:49 黃文問: “從母之夫, 舅之妻, 皆無服, 何也?” 曰: “先王制禮: 父族四, 故由父而上, 爲從曾祖服緦麻; 姑之子, 姊妹之子, 女子之子, 皆有服, 皆由父而推之故也. 母族三: 母之父, 母之母, 母之兄弟. 恩止於舅, 故從母之夫, 舅之妻, 皆不爲服, 推不去故也. 妻族二: 妻之父, 妻之母. 乍看時, 似乎雜亂無紀. 仔細看, 則皆有義存焉.” 又言: “呂與叔集中一婦人墓誌, 言凡遇功·緦之喪, 皆蔬食終其身. 此可爲法.” 又言: “生布加碾治者爲功.” 方子(59이후).
- 87:50 姊妹呼兄弟之子爲姪, 兄弟相呼其子爲從子. 禮云: “喪服, 兄弟之子猶子也.” 以爲己之子與爲兄之子其喪服一也. 爲己之次子期, 兄弟之子亦期也. 今人呼兄弟之子爲“猶子”, 非是. 揚(54-6때).
- 87:51 姪對姑而言. 今人於伯叔父前, 皆以爲“猶子”. <蓋禮記者, 主喪服言. 如夫子謂“回也視予猶父”. 若以姪謂之“猶子”, 則亦可以師爲“猶父”矣!> 漢人謂之“從子”, 卻得其正, 蓋叔伯皆從父也. 道夫(60이후).
- 87:52 問: “嫂叔無服, 而程先生云: ‘後聖有作, 須爲制服.’” 曰: “守禮經舊法, 此固是好. 纔說起, 定是那箇不穩. 然有禮之權處, 父道母道, 亦是無一節安排. 看‘推而遠之’, 便是合有服, 但安排不得, 故推而遠之. 若果是鞠養於嫂, 恩義不可已, 是他心自住不得, 又如何無服得?” 直卿云: “當如所謂‘同爨緦’可也. 今法從小功.” 居父問姨母重於舅服. 曰: “姊妹於兄弟未嫁期, 旣嫁則降爲大功, 姊妹之身卻不降也, 故姨母重於舅也.” 賀孫(62이후).
- 87:53 嫂·婦無類, 不當制他服. 皆以類從兄弟, 又太重. 弟婦亦無服, 嫂·婦於伯·叔亦無服, 今皆有之. 姪婦卻有服, 皆報服也. 揚(54-6때).
- 87:54 喪禮只二十五月, “是月禫, 徙月樂”. 文蔚(59이후).
- ∞∞∞∞ 檀弓下
- 87:55 “反哭升堂, 反諸其所作也. 主婦入於室, 反諸其所養也.” 須知得這意思, 則所謂“踐其位, 行其禮”等事, 行之自安, 方見得繼志述事之事. 銖(67이후).
- 87:56 延陵季子左袒而旋其封. 曰: “便有老莊之意.” 端蒙(50이후).
- 87:57 問: “‘延陵季子之於禮也, 其合矣乎?’ 不知聖人何以取之?” 曰: “旅中之禮, 只得如此. 變禮也只得如此.” 燾(70때).
- 87:58 問子貢曾子入弔修容事. 曰: “未必恁地.” 蘷孫(68이후). <池本云: “不知又出來作箇甚嘴臉.”>
- ∞∞∞∞ 王制
- 87:59 問: “一夫均受田百畝, 而有食九人·八人·七人·六人·五人多少之不等者, 何以能均?” 曰: “田均受百畝, 此等數乃言人勤惰之不齊耳. 上農夫勤於耕, 則可食得九人; 下不勤底, 則可食得五人. 故庶人在官者之祿, 亦準是以爲差也.” 淳(61·70때).
- 87:60 王制: “四海之內九州, 州方千里.” 及論建國之數, 恐只是諸儒做箇如此算法, 其實不然. 建國必因其山川形勢, 無截然可方之理. 又, 冀州最闊, 今河東河北數路, 都屬冀州. 雍州亦闊, 陝西秦鳳皆是. 至靑徐兗豫四州皆相近做一處, 其疆界又自窄小. 其間山川險夷又自不同, 難槪以三分去一言之. 如三代封建其間, 若前代諸侯先所有之國土, 亦難爲無故去減削他. 所以周公之封魯, 太公之封齊, 去周室皆遠. 是近處難得空地, 偶有此處空隙, 故取以封二公. 不然, 何不只留封近地, 以夾輔王室? 左氏載齊本爽鳩氏之地, 其後蒲姑氏因之, 而後太公因之. 又, 史記載太公就封, 萊人與之爭國. 當時若不得蒲姑之地, 太公亦未有安頓處. 又如襄王以原田賜晉文公, 原是王畿地, 正以他無可取之處故也. 然原人尙不肯服, 直至用兵伐之, 然後能取. 蓋以世守其地, 不肯遽以予人. 若封建之初, 於諸侯有所減削, 奪彼予此, 豈不致亂? 聖人處事, 決不如此. 若如此, 則是王莽所爲也. 王莽變更郡國, 如以益歲以南付新平, 以雍丘以東付陳定, 以封丘以東付治亭, 以陳留以西付祈隧, 故當時陳留已無有郡矣. 其大尹·太尉皆詣行在所, 此尤可笑? 必大(59-60때). <人傑錄云, “漢儒之說, 只是立下一箇算法, 非惟施之當今有不可行, 求之昔時, 亦有難曉”云云.>
- 87:61 王制說王畿采地, 只是內諸侯之祿. 後來如祭公單父劉子尹氏亦皆是世嗣. 然其沾王敎細密, 人物皆好. 劉康公所謂“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都是識這道理. 想當時識這道理者亦多, 所以孔子亦要行一遭, 問禮於老聃. 淳(61·70때).
- 87:62 問: “畿內采地, 只是仕於王朝而食祿, 退則無此否?” 曰: “采地不世襲, 所謂‘外諸侯嗣也, 內諸侯祿也’. 然後來亦各占其地, 競相侵削, 天子只得鄕·遂而已.” 淳(61·70때).
- 87:63 王制祭法廟制不同. 以周制言之, 恐王制爲是. 閎祖(59이후).
- 87:64 王制“犆礿, 祫禘, 祫嘗, 祫烝”之說, 此沒理會, 不知漢儒何處得此說來. 禮家之說, 大抵自相矛盾. 如禘之義, 恐只趙伯循之說爲是. 必大(59-60때).
- 87:65 問“天子犆礿, 祫禘, 祫嘗, 祫烝”, 正義所解數段. 曰: “此亦難曉. 礿祭以春物未成, 其禮稍輕, 須著逐廟各祭. 祫禘之類, 又卻合爲一處, 則犆反詳, 而祫反略矣. 又據正義, 禘禮是四處各序昭穆, 而大傳謂‘不王不禘.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以其祖配之’. 若周人禘嚳, 配以后稷, 是也. 如此, 則說禘又不可通矣.” 又云: “春秋書‘禘于太廟, 用致夫人’, 又不知禘于太廟其禮如何? 太廟是周公之廟. 先儒有謂魯亦有文王廟. 左氏載鄭祖厲王. 諸侯不敢祖天子, 而當時越禮如此. 故公廟設於私家, 皆無理會處.” 又問: “‘諸侯礿則不禘’一段, 注謂是歲朝天子, 廢一時祭.” 曰: “春秋朝會無節, <必大錄云: “若從征伐, 或經歲方歸.”> 豈止廢一時祭而已哉? 不然, 則或有世子, 或大臣居守, 豈不可以攝事?” 人傑(51이후). 必大錄略.
- 87:66 五方之民, 言語不通, 卻有暗合處. 蓋是風氣之中, 有自然之理, 便有自然之字, 非人力所能安排, 如“福”與“備”通.
- ∞∞∞∞ 月令
- 87:67 月令比堯之曆象已不同. 今之曆象, 又與月令不同. 人傑(51이후).
- 87:68 明堂, 想只是一箇三間九架屋子. 賀孫(62이후).
- 87:69 論明堂之制者非一. 某竊意當有九室, 如井田之制: 東之中爲靑陽太廟, 東之南爲靑陽右箇, 東之北爲靑陽左箇, 南之中爲明堂太廟, 南之東卽東之南. 爲明堂左箇, 南之西卽西之南. 爲明堂右箇, 西之中爲總章太廟, 西之南卽南之西. 爲總章左箇, 西之北卽北之西. 爲總章右箇, 北之中爲玄堂太廟, 北之東卽東之北. 爲玄堂右箇, 北之西卽西之北. 爲玄堂左箇, 中央爲太廟太室. 凡四方之太廟異方所. 其左箇右箇: 則靑陽之右箇, 乃明堂之左箇, 明堂之右箇, 乃總章之左箇也; 總章之右箇, 乃玄堂之左箇, 玄堂之右箇, 乃靑陽之左箇也. 但隨其時之方位開門耳. 太廟太室則每季十八日, 天子居焉. 古人制事多用井田遺意, 此恐也是. 砥(61때).
- 總 總 總
- 章 章 章
- 左 太 右
- 箇 廟 箇
- 明堂右箇 玄堂左箇
- 門 門
- 明堂太廟 太廟太室 玄堂太廟
- 門 門
- 明堂左箇 靑 玄堂右箇
- 靑 陽 靑 陽
- 太 陽 右
- 廟 左 箇 箇
- 87:70 曹問: “春行秋令之類, 不知是天行令? 是人行令?” 曰: “是人行此令, 則召天之災.”
- 87:71 戊己土, “律中黃鍾之宮”. 詹卿以爲陽生於子, 至午而盡, 到未又生出一黃鍾. 這箇只可說話, 某思量得不是恁地. 蓋似些元亨利貞. 黃鍾略略似箇“乾”字, 宮是在“中”字中間, 又似“是非”在“惻隱”之前. 其他春音角, 夏音徵, 秋音商, 冬音羽, 此惟說宮聲. 如京房律準十三絃, 中一絃爲黃鍾不動, 十二絃便拄起應十二月. 蘷孫(68이후).
- 87:72 “庚”之言, 更也; “辛”之言, 新也. 見月令“孟秋之月, 其日庚辛”下注. 銖(67이후).
- 87:73 直卿云: “今仲冬中星, 乃東壁.” 義剛(64이후).
- 87:74 問: “禮注疏中所說祀五帝神名, 如靈威仰赤熛怒白招炬協光紀之類, 果有之否?” 曰: “皆是妄說. 漢時已祀此神. 漢是火德, 故祀赤熛怒, 謂之‘感生帝’. 本朝火德, 亦祀之.” 問“感生”之義. 曰: “如玄鳥卵·大人跡之類耳.” “漢赤帝子事, 果有之否?” 曰: “豈有此理? 盡是鄙俗相傳, 傅會之談.” 又問: “五行相生相勝之說, 歷代建國皆不之廢, 有此理否?” 曰: “須也有此理, 只是他前代推得都沒理會. 如秦以水德, 漢卻黜秦爲閏, 而自以火德繼周. 如漢初張蒼自用水德, 後來賈誼公孫臣輩皆云當用土德, 引黃龍見爲證, 遂用土德. 直至漢末, 方申火德之說. 及光武以有赤伏符之應, 遂用火德. 歷代相推去. 唐用土德, 後梁繼之以金. 及至後唐, 又自以爲唐之後, 復用土德, 而不繼梁. 後晉以金繼土, 後漢以水, 後周以木, 本朝以火. 是時諸公皆爭以爲本朝當用土德, 改正五代之序, 而去其一以承周. 至引太祖初生時, 胞衣如菡萏, 遍體如眞金色, 以爲此眞土德之瑞. 一時煞爭議, 後來卒用火德. 此等皆沒理會. 且如五代僅有三四年者, 亦占一德, 此何足以繫存亡之數? 若以五代爲當繫, 則豈應黜秦爲閏? 皆有不可曉者, 不知如何.” 又曰: “五行之建, 於國家初無利害, 但臘日則用此推之耳. 如本朝用戌日爲臘, 是取此義.” 又曰: “如秦以水德, 以爲水者刻深, 遂專尙殺罰, 此卻大害事?” 僩(69이후).
- ∞∞∞∞ 文王世子
- 87:75 “師保·疑丞”. “疑”字曉不得, 想只是有疑卽問他之意.
- 87:76 “公與公族燕, 則異姓爲賓.” 注曰: “同宗無相賓客之道.” 銖(67이후).
- 87:77 “公族有罪無宮刑, 不翦其類也.” 纖剸於甸人, 特不以示衆耳. 刑固不可免. 今之法, 乃殺人不死? 祖宗時宗室至少, 又聚於京師, 犯法絶寡, 故立此法. 今散於四方萬里, 與常人無異, 乃縱之殺人, 是何法令? 不可不革? 可學(62때).
- ∞∞∞∞ 禮運
- 87:78 “禮運言, 三王不及上古事. 人皆謂其說似莊老.” 先生曰: “禮運之說有理, 三王自是不及上古. 胡明仲言, 恐是子游撰.” <以前有“言偃”云云.> 揚(54-6때).
- 87:79 問: “禮運似與老子同?” 曰: “不是聖人書. 胡明仲云: ‘禮運是子游作, 樂記是子貢作.’ 計子游亦不至如此之淺.” 可學(62때).
- 87:80 孔子曰: “我欲觀夏道, 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 吾得夏時焉; 我欲觀殷道, 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 吾得坤乾焉.” 說者謂夏小正與歸藏. 然聖人讀此二書, 必是大有發明處. 歸藏之書無傳. 然就使今人得二書讀之, 豈能有聖人意思也? 人傑(51이후).
- 87:81 楊問: “禮運‘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云云. 注, ‘則’字作‘明’字, 不知可從否?” 曰: “只得作‘明’字.” 㝢問: “六經中, 注家所更定字, 不知盡從之否?” 曰: “亦有不可依他處.” 㝢問: “禮記: ‘主人旣祖, 塡池.’ 鄭氏作‘奠徹’, 恐只是‘塡池’, 是殯車所用者.” 曰: “如‘魚躍拂池’, 固是如此. 但見葬車用此, 恐殯車不用此, 此處亦有疑.” 又問: “‘其慎也, 蓋殯也.’ ‘慎(중화서국판은 忄+貞의 형태이나 주자전서판을 보고 교감)’改爲‘引’, 如何?” 曰: “若此處, 皆未可曉.” 㝢(61이후).
- 87:82 “‘用人之知, 去其詐; 用人之勇, 去其怒; 用人之仁, 去其貪.’ 知與詐, 勇與怒, 固相類. 仁卻如何貪?” “蓋是仁只是愛, 愛而無義以制之, 便事事都愛好. 物事也愛好, 官爵也愛, 錢也愛, 事事都愛, 所以貪. 諸家解都不曾恁地看得出.” 又問: “雖是偏, 不是有一邊, 無一邊.” 曰: “那一邊也是闕了.” 胡泳(69때).
- 87:83 智與詐相近, 勇與怒相似, 然仁卻與貪不相干. 蓋北方好也, 好行貪很; 南方惡也, 惡行廉貞. 蓋好便有貪底意思. 故仁屬愛, 愛便有箇貪底意思. 又云: “大率慈善底人, 多於財上不分曉. 能廉者, 多是峻刻·悍悻·聒噪人底人.” 燾(70때).
- 87:84 “用人之仁去其貪.” 蓋人之性易得偏. 仁緣何貪? 蓋仁善底人, 便有好便宜底意思. 今之廉介者, 便多是那剛硬底人. 燾(70때).
- 87:85 問: “喜怒哀懼愛惡欲是七情, 論來亦自性發. 只是惡自羞惡發出, 如喜怒愛欲, 恰都自惻隱上發.” 曰: “哀懼是那箇發? 看來也只是從惻隱發, 蓋懼亦是怵惕之甚者. 但七情不可分配四端, 七情自於四端橫貫過了.” 賀孫(62이후).
- 87:86 問: “喜愛欲發於陽, 怒哀懼惡發於陰否?” 曰: “也是如此.” 問: “怒如何屬陰?” 曰: “怒畢竟屬義, 義屬陰. 怒與惡, 皆羞惡之發, 所以屬陰. 愛與欲相似, 欲又較深. 愛是說這物事好可愛而已, 欲又是欲得之於己. 他這物事, 又自分屬五行.” 問: “欲屬水, 喜屬火, 愛屬木, 惡與怒屬金, 哀與懼亦屬水否?” 曰: “然.” 僩(69이후).
- 87:87 劉圻父問七情分配四端. 曰: “喜怒愛惡是仁義, 哀懼主禮, 欲屬水, 則是智. 且粗恁地說, 但也難分.” 義剛(64이후).
- 87:88 問: “喜愛欲三者不同, 如何分別?” 曰: “各就他地頭看. 如誠只是實, 就他本來說喚做誠, 就自家身己說誠, 又自與本來不同. 如信, 就本然之理說是信, 就自家身己說信, 又不同, 就物上說又不同. 要知也只是一箇實. 如曰‘主忠信’之類, 皆是自家身上說也.” 賀孫(62이후).
- 87:89 問: “愛與欲何以別?” 曰: “愛是汎愛那物; 欲則有意於必得, 便要拏將來.” 淳(61·70때).
- 87:90 問: “‘欲’與‘慾’字有何分別?” 曰: “無心‘欲’字虛, 有心‘慾’字實. 有心‘慾’字是無心‘欲’字之母. 此兩字亦通用. 今人言滅天理而窮人慾, 亦使此‘慾’字.” <㬊曰: “方動者慾, 行出來者欲.”> 節(64이후).
- 87:91 問“慾”與“欲”之異. 曰: “也只一般. 只是這‘慾’字指那物事而言, 說得較重; 這‘欲’字又較通用得. 凡有所愛, 皆是欲.” 燾(70때).
- 87:92 記云: “人者, 鬼神之會.” 又云: “致愛則存, 致慤則著.” 祭義皆說得好. 蘷孫(68이후).
- 87:93 “天秉陽, 垂日星; 地秉陰, 竅於山川. 播五行於四時, 和而後月生也.” 陰陽變化, 一時撒出; 非今日生此, 明日生彼. 但論其先後之序, 則當如此耳. 橫渠云: “神爲不測, 故緩辭不足以盡神; 化爲難知, 故急辭不足以體化.” 因說雷斧, 擧橫渠云: “其來也, 幾微易簡; 其究也, 廣大堅固.” 閎祖(59이후).
- 87:94 問“人者, 天地之心”. 曰: “謂如‘天道福善禍淫’, 乃人所欲也. 善者人皆欲福之, 淫者人皆欲禍之.” 又曰: “敎化皆是人做, 此所謂‘人者天地之心也’.” 燾(70때).
- ∞∞∞∞ 禮器
- 87:95 “經禮三百”, 便是儀禮中士冠·諸侯冠·天子冠禮之類. 此是大節, 有三百條. 如始加, 再加, 三加, 又如“坐如尸, 立如齊”之類, 皆是其中之小目, 便有三千條. 或有變禮, 亦是小目. 呂與叔云: “經便是常行底, 緯便是變底.” 恐不然. 經中自有常·有變, 緯中亦自有常·有變.
- 87:96 人只是讀書不多. 今人所疑, 古人都有說了, 只是不曾讀得. 鄭康成注“經禮三百”, 云是周禮; “曲禮三千”, 云是儀禮. 某嘗疑之. 近看臣瓚注漢書云, “經禮三百”, 乃冠·昏·喪·祭, 周官只是官名云云. 乃知臣瓚之說, 已非康成之說矣. 蓋“經禮三百”, 只是冠·昏·喪·祭之類. 如冠禮之中, 便有天子冠·士冠禮, 他類皆然, 豈無三百事? 但儀禮五十六篇今皆亡闕, 只存十七篇, 故不全爾. “曲禮三千”, 乃其中之小目. 如冠禮中筮日·筮賓·三加之類, 又如“上於東階, 則先右足; 上於西階, 則先左足”, 皆是也. 子蒙(미상).
- 87:97 陳叔晉云: “經禮, 如天子七廟·士二廟之類, 當別有一書, 今亡矣. 曲禮, 如威儀之類, <至錄云: “是威儀纖悉處.”> 今曲禮儀禮是也.” 恨不及問之? 方子(59이후).
- 87:98 禮器出人情, 亦是人情用. 可學(62때).
- 87:99 天道至敎, 聖人至德, 動靜語黙之間, 無非敎人處. 孔子於鄕黨便“恂恂”, 朝廷便“便便”, 到處皆是人樣, 更無精粗本末, 何嘗有隱? 砥(61때).
- ∞∞∞∞ 郊特牲
- 87:100 “諸侯不得祖天子.” 然魯有文王廟, 左氏亦云“鄭祖厲王”, 何也? 此必周衰, 諸侯僭肆, 做此違條礙法事, 故公廟設於私家. 必大(59-60때).
- 87:101 問: “蜡祭何以言‘仁之至, 義之盡’?” 曰: “如迎貓·虎等事, 雖至微至細處, 亦有所不違, 故曰‘仁之至, 義之盡’.” 去僞(46때).
- 87:102 問“昏禮不賀, 人之序也”. 曰: “婦旣歸, 姑與之爲禮, 喜於家事之有承替也. <僩錄作“有傳也”.> 姑反置酒一分, 以勸飮婦. 姑坐客位, 而婦坐主位. <僩錄云: “姑爲客, 婦爲主.”> 姑降自西階, 婦降自阼階.” 卓(미상). 僩同.
- 87:103 商人求諸陽, 故尙聲; 周人求諸陰, 故尙臭灌, 用鬱鬯. 然周人亦求諸陽, 如大司樂言“圜鍾爲宮, 則天神可得而禮”. 可見古人察得義理精微, 用得樂, 便與他相感格. <蘷孫錄云: “大抵天人無間. 如云‘聖人之道, 洋洋乎發育萬物, 峻于天’. 聖人能全體得, 所以參天地贊化育, 只是有此理. 以粗底言, 如荀子”云云.> 此迺降神之樂. 如舞雲門, 乃是獻神之樂. 荀子謂“伯牙鼓琴, 而六馬仰秣; 瓠巴鼓瑟, 而流魚出聽”. 粗者亦有此理. 又如虞美人草, 聞人歌虞美人詞與吳詞則自動. <蘷孫錄云: “聞唱虞美人詞則自拍. 亦不特是虞美人詞, 凡吳調者皆然. 以手近之, 亦能如此.”> 雖草木亦如此. 又曰: “今有箇新立底神廟, 緣衆人心邪向他, 他便盛. 如狄仁傑廢了許多廟, 亦不能爲害, 只緣他見得無這物事了. 上蔡云: ‘可者欲人致生之, 故其鬼神; 不可者欲人致死之, 故其鬼不神.’” <先生每見人說世俗神廟可怪事, 必問其處形勢如何.> 賜(66이후). 蘷孫少異.
- 87:104 安卿問: “禮記‘魂氣歸于天’, 與橫渠‘反原’之說, 何以別?” 曰: “魂氣歸于天, 是消散了, 正如火煙騰上去處何歸? 只是消散了, 論理大槪固如此. 然亦有死而未遽散者, 亦有冤恨而未散者. 然亦不皆如此, 亦有冤死而魂卽散者.” 叔器問: “聖人死如何?” 曰: “聖人安於死, 卽消散.” 義剛(64이후).
- ∞∞∞∞ 內則
- 87:105 “偪屨著綦.” 綦, 鞋口帶也, 古人皆旋繫, 今人只從簡易, 綴之於上, 如假帶然.
- 87:106 “不有敬事, 不敢袒裼. 不涉不撅.” 看來此三句文義一樣, 古注誤作兩段解. 言尊長之前有敬事, 方敢袒裼. 敬事, 如習射之類. 射而袒裼, 乃爲敬. 若非敬事而以勞倦袒裼, 則是不敬. 惟涉水而後撅, 若不涉而撅, 則爲不敬. 如云“勞毋袒. 暑毋褰裳”. 若非敬事, 雖勞亦不敢袒. 惟涉水乃可褰裳, 若非涉水. 雖盛暑亦不敢褰裳也. 僩(69이후).
- ∞∞∞∞ 玉藻
- 87:107 “君子登車有光”一節, 養出好意思來. 方子(59이후).
- 87:108 笏者, 忽也, 所以備忽忘也. 天子以球玉, 諸侯以象, 大夫以魚須·文竹, 士竹本·象可也. 漢書有秉笏奏事. 又曰: “執薄亦笏之類, 本只是爲備遺忘, 故手執, 眼觀, 口誦. 或於君前有所指畫, 不敢用手, 故以笏指畫, 今世遂用以爲常執之物. 周禮典瑞‘王搢大圭, 執鎭圭’. 大圭不執, 只是搢於腰間, 卻執鎭圭, 用藻藉以朝日, 而今郊廟天子皆執大圭. 大圭長三尺, 且重, 執之甚難, 古者本非執大圭也.” 僩(69이후).
- 87:109 問: “禮記九容, 與論語九思, 一同本原之地, 固欲存養; 於容貌之間, 又欲隨事省察.” 曰: “卽此便是涵養本原. 這裏不是存養, 更於甚處存養?”
- ∞∞∞∞ 明堂位
- 87:110 問: “明堂位一篇, 是有此否?” 曰: “看魯人有郊禘, 也是有此.” 問: “當時周公制禮: ‘父爲大夫, 子爲士, 葬以大夫, 祭以士; 父爲士, 子爲大夫, 葬以士, 祭以大夫.’ 不成周公制禮, 使其子亂之? 看來子思前如此說, 後卻說‘郊社之禮, 禘嘗之義, 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怕是子思以此譏魯之僭禮.” 曰: “子思自是稱武王周公之達孝, 不曾是譏魯.” 劉曰: “孔子言: ‘魯之郊禘, 非禮也, 周公其衰矣?’ 孔子尙有此說.” 曰: “孔子後來是如此譏之.” 先生因曰: “看文字, 最不可都要合作一處說.” 又曰: “這箇自是周公死了, 成王賜伯禽, 不干周公事. 堯之有丹朱, 舜之有商均, 不肖子弟亦有之. 成王伯禽猶似可.” 問: “當時不曾封公, 只是封侯, 如何?” 曰: “天子之宰, 二王之後, 方封公. 伯禽勢不得封公.” 楊問秦會之當時云云. 曰: “他當時有震主之勢, 出於己, 只是跳一步便是這物事. 如吳王濞旣立丞相·御史大夫·百官, 與天子不相遠, 所以起不肖之心. 周公當時七年天子之位其勢, 成王所以賜之天子之禮樂.” 砥(61때). 㝢錄同. 無楊問以下.
- ∞∞∞∞ 喪服小記
- 87:111 問: “‘三年而後葬者, 必再祭.’ 鄭玄注以爲只是練祥祭無禫.” 曰: “不必禮經上下文如何道, 看見也是如此.” 賀孫(62이후).
- 87:112 問: “大夫士不祔於諸侯, 祔於諸祖父之爲大大士者. 亡則中一而祔, 祔必以其昭穆.” 曰: “中, 間也. 間而祔者, 以祖爲諸侯, 旣不可祔, 則間一而上祔於高祖; 只取昭穆之行同, 而不紊其昭穆之序也. 如魯昭公冠於衛成公之廟, 亦只是取其行同耳.” 因問: “卒哭而祔, 何義?” 曰: “只是祔於其行, 相似告報祖考云.” 銖(67이후).
- 87:113 問“妾母”之稱. 曰: “恐也只得稱母, 他無可稱. 在經只得云‘妾母’, 不然, 無以別於他母也.” 又問: “弔人妾母之死, 合稱云何?” 曰: “恐也只得隨其子平日所稱而稱之.” 或曰: “五峰稱妾母爲‘少母’, 南軒亦然. 據爾雅, 亦有‘少姑’之文. 五峰想是本此.” 先生又曰: “‘爲人後者爲其父母服.’ 本朝濮王之議, 欲加‘皇考’字, 引此爲證. 當時雖是衆人爭得住, 然至今士大夫猶以爲未然. 蓋不知禮經中若不稱作爲父母, 別無箇稱呼, 只得如此說也.” 僩(69이후).
- 87:114 凡文字, 有一兩本參對, 則義理自明. 如禮記中喪服小記喪服大傳都是解注儀禮. 喪服小記云: “庶子不祭禰, 明其宗也.” 又曰: “庶子不祭祖, 明有宗也.” 注謂不祭禰者, 父之庶子, 不祭祖者, 其父爲庶子, 說得繁碎. 大傳只說“庶子不祭”, 則祖禰皆在其中矣, 某所以於禮書中只載大傳說. 僩(69이후).
- ∞∞∞∞ 大傳
- 87:115 吳斗南說: “‘禮, 不王不禘.’ 王, 如‘來王’之‘王’. 四夷<黃錄作“要荒”.> 之君, 世見中國. 一世王者立, 則彼一番來朝, 故王者行禘禮以接之. 彼本國之君一世繼立, 則亦一番來朝, 故歸國則亦行禘禮.” 此說亦有理. 所謂“吉禘於莊公”者, 亦此類, 非五年之禘也. 淳(61·70때). 義剛同.
- 87:116 諸侯奪宗, 大夫不可奪宗. 泳(66때).
- 87:117 “別子爲祖, 繼別爲宗.” 是諸侯之庶子, 與他國之人在此邦居者, 皆爲別子, 則其子孫各自以爲太祖. 如魯之三家: 季友, 季氏之太祖也; 慶父, 孟氏之太祖也; 公子牙, 叔孫氏之太祖也. 僩(69이후).
- 87:118 問“有小宗而無大宗者, 有大宗而無小宗者, 有無宗亦莫之宗者”. 曰: “此說公子之宗也. 謂如人君有三子, 一嫡而二庶, 則庶宗其嫡, 是謂‘有大宗而無小宗’; 皆庶, 則宗其庶長, 是謂‘有小宗而無大宗’; 止有一人, 則無人宗之, 己亦無所宗焉, 是謂‘無宗亦莫之宗’也. 下云: ‘公子之公, 爲其士大夫之庶者, 宗其士大夫之嫡者.’ 此正解‘有大宗而無小宗’一句. ‘之公’之‘公’, 猶君也.” 人傑(51이후).
- ∞∞∞∞ 少儀
- 87:119 “毋跋來, 毋報往.” 報, 音赴. 跋, 是急走倒從這邊來; 赴, 是又急再還倒向那邊去, 來往只是向背之意. 此二句文義猶云: “其就義若熱, 則其去義若渴.” 言人見有箇好事, 火急歡喜去做, 這樣人不耐久, 少間心懶意闌, 則速去之矣, 所謂“其進銳者, 其退速”也. 僩(69이후).
- 87:120 “不窺密”, 止“無測未至”. 曰: “許多事都是一箇心, 若見得此心誠實無欺僞, 方始能如此. 心苟渙散無主, 則心皆逐他去了, 更無一箇主. 觀此, 則求放心處, 全在許多事上. 將許多事去攔截此心敎定. ‘無測未至’, 未至之事, 自家不知, 不當先測, 今日未可便說道明日如何.” 子蒙(미상).
- ∞∞∞∞ 學記
- 87:121 “九年知類通達”, 橫渠說得好: “學者至於能立, 則敎者無遺恨矣. 此處方謂大成.” 蓋學者旣到立處, 則敎者亦不消得管他, 自住不得. 故橫渠又云: “學者能立, 則自强不反, 而至於聖人之大成矣. 而今學者不能得扶持到立處.” 嘗謂此段是箇致知之要. 如云: “一年視離經辨志.” 古注云, 離經, 斷絶句也. 此且是讀得成句. 辨志, 是知得這箇是爲己, 那箇是爲人; 這箇是義, 那箇是利. “三年敬業樂群.” 敬業, 是知得此是合當如此做; 樂群, 是知得滋味, 好與朋友切磋. “五年博習親師.” 博習, 是無所不習; 親師, 是所見與其師相近了. “七年論學取友.” 論學, 是他論得有頭緖了; 取友, 是知賢者而取之, 此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 此謂之大成. 橫渠說得“推類”兩字最好, 如荀子“倫類不通, 不足謂之善學”. 而今學者只是不能推類, 到得“知類通達”, 是無所不曉, 便是自强不反. 這幾句都是上兩字說學, 下兩字說所得處; 如離經, 便是學; 辨志, 便是所得處. 他皆倣此. 賜(66이후). 蘷孫同.
- 87:122 子武問“宵雅肄三, 官其始也”. 曰: “聖人敎人, 合下便是要他用, 便要用賢以治不賢, 擧能以敎不能. 所以公卿大夫在下, 也思各擧其職. 不似而今上下都恁地了, 使窮困之民無所告訴. 聖賢生斯世, 若是見似而今都無理會, 他豈不爲之惻然思有以救之? ‘孔子三月無君, 則皇皇如也’, 但不可枉尺直尋, 以利言之. 天生一人, 便須管得天地間事. 如人家有四五子, 父母養他, 豈不要他使? 但其間有不會底, 則會底豈可不出來爲他擔當一家事? 韓退之云: ‘蓋畏天命而悲人窮也.’ 這也說得好, 說得聖賢心出.” 義剛(64이후).
- 87:123 問: “‘不學雜服, 不能安禮.’ 鄭注謂, 服是皮弁·冕服; 橫渠謂, 服, 事也, 如洒埽應對沃盥之類.” 曰: “恐只如鄭說. 古人服各有等降, 若理會得雜服, 則於禮亦思過半矣. 如冕服是天子祭服, 皮弁是天子朝服; 諸侯助祭於天子, 則服冕服, 自祭於其廟, 則服弁冕; 大夫助祭於諸侯, 則服玄冕, 自祭於其廟, 則服皮弁. 又如天子常朝, 則服皮弁, 朔旦則服玄冕; 無旒之冕也. 諸侯常朝則用玄端, 朔旦則服皮弁; 大夫私朝亦用玄端, 夕深衣; 士則玄端以祭, 上士玄裳, 中士黃裳, 下士雜裳, 前玄後黃也. 庶人深衣.” 僩(69이후).
- 87:124 “呻其佔畢, 多其訊.” 多其訊, 如公穀所謂“何”者, 是也. 廣(65이후).
- 87:125 問: “‘使人不由其誠’, 莫只是敎他記誦, 而中心未嘗自得否?” 曰: “若是逼得他緊, 他便來冢瞞, 便是不由誠. 嘗見橫渠作簡與某人, 謂其子日來誦書不熟, 且敎他熟誦, 盡其誠與材.” 文蔚曰: “便是他解此兩句, 只作一意解. 其言曰: ‘人之材足以有爲, 但以其不由於誠, 則不盡其材. 若曰勉率以爲之, 豈有由其誠也哉?’” 曰: “固是. 旣是他不由誠, 自是材不盡.” 文蔚(59이후).
- 87:126 “善問者如攻堅木, 先其易者”, 而後其難. 今人多以難中有道理, 而不知通其易, 則難自通, 此不可不曉. 可學(62때).
- 87:127 問“善問者如攻堅木”一段. 曰: “此說最好. 若先其難者, 理會不得, 更進步不去. 須先其易者, 難處且放下, 少間見多了, 自然相證而解. ‘說’字, 人以爲‘悅’, 恐只是‘說’字. 說, 證之義也. ‘解物爲解, 自解釋爲解.’ 恐是相證而曉解.”
- 87:128 “‘善問者如攻堅木, 先其易者, 後其節目.’ 非特善問, 讀書求義理之法皆然. 置其難處, 先理會其易處; 易處通, 則堅節自迎刃而解矣. 若先其難者, 則刅頓斧傷, 而木終不可攻, 縱使能攻, 而費工竭力, 無自然相說而解之功, 終亦無益於事也.” 問: “‘相說而解’, 古注‘說’音悅, ‘解’音佳買反.” 曰: “說, 只當如字; 而解音蟹. 蓋義理相說之久, 其難處自然觸發解散也.” 僩(69이후).
- ∞∞∞∞ 樂記
- 87:129 看樂記, 大段形容得樂之氣象. 當時許多刑名度數, 是人人曉得, 不消說出, 故只說樂之理如此其妙. 今來許多度數都沒了, 卻只有許多樂之意思是好, 只是沒箇頓放處. 如有帽, 卻無頭; 有箇鞵, 卻無脚. 雖則是好, 自無頓放處. 司馬溫公舊與范蜀公事事爭到底, 這一項事卻不相思量著. 賀孫(62이후).
- 87:130 古者禮樂之書具在, 人皆識其器數, <至錄云: “人人誦習, 識其器數.”> 卻怕他不曉其義, 故敎之曰: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又曰: “失其義, 陳其數者, 祝·史之徒也.” 今則禮樂之書皆亡, 學者卻但言其義, 至以器數, 則不復曉, 蓋失其本矣. 方子(59이후). 至同.
- 87:131 “朱絃”, 練絲絃; “疏越”, 下面闊. 璘(62때).
- 87:132 “一倡而三歎”, 謂一人唱而三人和也. 今之解者猶以爲三歎息, 非也. 僩(69이후).
- 87:133 “人生而靜, 天之性”, 未嘗不善; “感物而動, 性之欲”, 此亦未是不善. 至於“物至知知, 然後好惡形焉; 好惡無節於內, 知誘於外, 不能反躬, 天理滅矣”, 方是惡. 故聖賢說得“惡”字煞遲. 端蒙(50이후).
- 87:134 問: “‘人生而靜, 天之性也.’ 靜非是性, 是就所生指性而言.” 先生應. 問“知知”字. 曰: “上‘知’字是‘致知’之‘知’.” 又曰: “上‘知’字是體, 下‘知’字是用. 上‘知’字是知覺者.” 問“反躬”. 曰: “反躬是回頭省察.” 又曰: “反躬是事親孝, 事君忠, 這箇合恁地, 那箇合恁地, 這是反躬.” 節(64이후).
- 87:135 “物之感人無窮, 而人之好惡無節”, 此說得工夫極密, 兩邊都有些罪過. 物之誘人固無窮, 然亦是自家好惡無節, 所以被物誘去. 若自有箇主宰, 如何被他誘去? 此處極好玩味, 且是語意渾粹. 僩(69이후).
- 87:136 問: “‘禮勝則離, 樂勝則流’, 才是勝時, 不惟至於流與離, 卽禮樂便不在了.” 曰: “這正在‘勝’字緊要. 只才有些子差處, 則禮失其節, 樂失其和. 蓋這些子, 正是交加生死岸頭.” 又云: “禮樂者, 皆天理之自然. 節文也是天理自然有底, 和樂也是天理自然有底. 然這天理本是儱侗一直下來, 聖人就其中立箇界限, 分成段子; 其本如此, 其末亦如此; 其外如此, 其裏亦如此, 但不可差其界限耳. 才差其界限, 則便是不合天理. 所謂禮樂, 只要合得天理之自然, 則無不可行也.” 又云: “無禮之節, 則無樂之和, 惟有節而後有和也.” 燾(70때).
- 87:137 問: “‘禮勝則離, 樂勝則流.’ 旣云離與流, 則不特謂之勝, 禮樂已亡矣.” 曰: “不必如此說, 正好就‘勝’字上看, 只爭這些子. 禮纔勝些子, 便是離了; 樂纔勝些子, 便是流了. 知其勝而歸之中, 卽是禮樂之正. 正好就‘勝’字上看, 不可云禮樂已亡也.” 僩(69이후).
- 87:138 此等禮, 古人目熟耳聞, 凡其周旋曲折, 升降揖遜, 無人不曉. 後世盡不得見其詳, 卻只有箇說禮處, 云“大禮與天地同節”云云. 又如樂盡亡了, 而今卻只空留得許多說樂處, 云“流而不息, 合同而化”云云. 只如周易, 許多占卦, 淺近底物事盡無了; 卻空有箇繫辭, 說得神出鬼沒. 僩(69이후).
- 87:139 問“明則有禮樂, 幽則有鬼神”. 曰: “禮主減, 樂主盈. 鬼神亦只是屈伸之義. 禮樂鬼神一理.” 德明(44이후).
- 87:140 “明則有禮樂, 幽則有鬼神.” 禮樂是可見底, 鬼神是不可見底. 禮是收縮節約底, 便是鬼; 樂是發揚底, 便是神. 故云“人者鬼神之會”, 說得自好. 又云“至愛則存, 至慤則著”, 亦說得好. 賜(66이후).
- 87:141 問“明則有禮樂, 幽則有鬼神”. 曰: “此是一箇道理. 在聖人制作處, 便是禮樂; 在造化處, 便是鬼神.” 或云: “‘明道云: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鼓之以雷霆, 潤之以風雨”, 是也.’ 不知‘天地尊卑’是禮, ‘鼓之·潤之’是樂否?” 先生乃引樂記“天尊地卑”至“樂者天地之和也”一段, 云: “此意思極好?” 再三歎息. 又云: “鬼神只是禮樂底骨子.” 人傑(51이후). 去僞錄略.
- 87:142 “樂由天作”, 屬陽, 故有運動底意; “禮以地制”, 如由地出, 不可移易. 升卿(62때).
- 87:143 或問“天高地下, 萬物散殊”一段. 先生因歎此數句意思極好, 非孟子以下所能作, 其文如中庸, 必子思之辭. 左傳子太叔亦論此: “夫禮, 天之經, 地之義, 民之行, 天地之經, 而民實則之.” 云: “舊見伯恭愛敎人看. 只是說得粗, 文意不溜亮, 不如此說之純粹通暢. 他只是說人做這箇去合那天之度數. 如云‘爲六畜·五牲·三犠, 以奉五味’云云之類, 都是做這箇去合那天, 都無那自然之理. 如云‘天高地下, 萬物散殊, 而禮制行矣; 流而不息, 合同而化, 而樂興焉’, 皆是自然合當如此.” 僩(69이후).
- 87:144 問: “‘春作夏長, 仁也; 秋斂冬藏, 義也.’ 此易所謂‘人道天道’之位歟?” 曰: “此卽通書所謂二氣·五行之說.” 去僞(46때).
- 87:145 問: “‘禮樂極於天而蟠乎地, 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 窮極高遠而測深厚’, 此是言一氣之和無所不通否?” 曰: “此亦以理言. 有是理, 卽有是氣. 亦如說‘天高地下, 萬物散殊, 而禮制行矣’.” 文蔚曰: “正義卻有‘甘露降, 醴泉出’等語.” 曰: “大綱亦是如此. 緣先有此理, 末梢便有這徵驗.” 文蔚(59이후).
- 87:146 “‘樂, 樂其所自生; 禮, 反其所自始.’ 亦如‘樂由中出, 禮自外作’. 樂是和氣, 從中間直出, 無所待於外; 禮卻是始初有這意思, 外面卻做一箇節文抵當他, 卻是人做底. 雖說是人做, 元不曾杜撰, 因他本有這意思, 故下文云: ‘樂章德, 禮報情, 反始也.’” 文蔚問: “如何是章德?” 曰: “和順積諸中, 英華發諸外, 便是章著其內之德. 橫渠說: ‘樂則得其所樂, 卽是樂也, 更何所待? 是樂其所自成.’ 說得亦好. 只是‘樂其所自成’, 與‘樂其所自生’, 用字不同爾.” 文蔚(59이후).
- 87:147 問: “‘禮樂偩天地之情’, 如陰陽之闔闢升降, 天地萬物之高下散殊; ‘窮本知變, 樂之情’, 如五音六律之相生無窮; ‘著誠去僞, 禮之經’, 如品藻節文之不可淆亂否?” 曰: “也不消如此分. 這兩箇物事, 只是一件. 禮之誠, 便是樂之本; 樂之本, 便是禮之誠. 若細分之, 則樂只是一體周流底物, 禮則是兩箇相對, 著誠與去僞也. 禮則相刑相剋, 以此克彼; 樂則相生相長, 其變無窮. 樂如晝夜之循環, 陰陽之闔闢, 周流貫通; 而禮則有向背明暗. 論其本則皆出於一. 樂之和, 便是禮之誠; 禮之誠, 便是樂之和. 只是禮則有誠有僞, 須以誠克去僞, 則誠著. 所以樂記內外同異, 只管相對說, 翻來覆去, 只是這兩說.” 又曰: “偩, 依象也. ‘窮本知變’; 如樂窮極到本原處, 而其變生無窮.” 問: “‘降興上下之神’, 是說樂; ‘凝是精粗之體’, 是說禮否?” 曰: “不消如此分. 禮也有‘降興上下之神’時節, 如祭肝祭心之類.” 僩(69이후).
- 87:148 問“樂以治心, 禮以治躬”. 曰: “心要平易, 無艱深險阻, 所以說: ‘不和不樂, 則鄙詐之心入之矣? 不莊不敬, 則慢易之心入之矣?’” 節(64이후).
- 87:149 讀書自有可得參考處. 如“易直子諒之心”一句, “子諒”, 從來說得無理會. 卻因見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字, 則無可疑. 木之(68때).
- 87:150 子武問: “‘天則不言而信’, 莫只是實理; ‘神則不怒而威’, 莫只是不可測知否?” 曰: “也是恁地. 神便是箇動底物事.” 義剛(64이후).
- 87:151 問: “樂記以樂爲先, 與濂溪異.” 曰: “他卻將兩者分開了.” 可學(62때).
- ∞∞∞∞ 祭法
- 87:152 李丈問: “四時之祫, 高祖有時而在穆.” 曰: “某以意推之如此, 無甚緊要, 何必理會? 禮書大槪差舛不可曉. 如祭法一篇, 卽國語柳下惠說祀爰居一段, 但文有先後. 如祀稷祀契之類, 只是祭祖宗耳. 末又說有功則祀之, 若然, 則祖宗無功, 不祀乎?” 淳(61·70때). 義剛錄略.
- 87:153 或問: “祭法云: ‘鯀障洪水而殛死. 禹能修鯀之功.’ 所以擧鯀, 莫是因言禹後, 幷及之耶?” 曰: “不然.” 去僞(46때).
- 87:154 官師, 諸有司之長也. 官司一廟止及禰, 卻於禰廟倂祭祖. 適士二廟, 卽祭祖, 祭禰, 皆不及高曾. 大夫三廟, 一昭一穆, 與太祖廟而三. 大夫亦有始封之君, 如魯季氏, 則公子友; 仲孫氏, 則公子慶父; 叔孫氏, 則公子牙是也. 銖(67이후).
- 87:155 一廟者得祭祖·禰. 古今祭禮中, 江都集禮內有說. 時擧(64이후).
- ∞∞∞∞ 祭義
- 87:156 “春禘秋嘗. 霜露旣降, 君子履之, 必有悽愴之心, 非其寒之謂. 雨露旣濡, 君子履之, 必有怵惕之心, 如將見之. 樂以迎來, 哀以送往, 故禘有樂而嘗無樂.” 蓋春陽氣發來, 人之魂魄亦動, 故禘有樂以迎來, 如楚辭大招中亦有“魂來”之語; 秋陽氣退去, 乃鬼之屈, 故嘗不用樂以送往.
- 87:157 問: “‘孝子有終身之喪, 忌日之謂也’, 不知忌日合著如何服?” 曰: “唐時士大夫依舊孝服受弔. 五代時某人忌日受弔, 某人弔之, 遂於坐間刺殺之. 後來只是受人慰書, 而不接見, 須隔日預辦下謝書, 俟有來慰者, 卽以謝書授之, 不得過次日. 過次日, 謂之失禮. 服亦有數等, 考與祖·曾祖·高祖, 各有降殺; 妣與祖妣, 服亦不同. 大槪都是黲衫·黲巾. 後來橫渠制度又別, 以爲男子重乎首, 女子重乎帶. 考之忌日, 則用白巾之類, 疑亦是黲巾. 而不易帶; 妣之忌日, 則易帶而不改巾. 服亦隨親疏有隆殺.” 問: “先生忌日何服?” 曰: “某只著白絹涼衫·黲巾, 不能做許多樣服得.” 問: “黲巾以何爲之?” 曰: “紗絹皆可. 某以紗.” 又問: “誕辰亦受子弟壽酒否?” 曰: “否.” “衣服易否?” 曰: “否. 一例不受人物事. 某家舊時常祭: 立春·冬至·季秋祭禰三祭. 後以立春·冬至二祭近禘·祫之祭, 覺得不安, 遂去之. 季秋依舊祭禰, 而用某生日祭之. 適値某生日在季秋, 遂用此日.” 九月十五日. 又問: “在官所, 還受人壽儀否?” 曰: “否. 然也有行不得處, 如作州則可以不受, 蓋可以自由. 若有監司所在, 只得按例與之受; 蓋他生日時, 又用還他. 某在潭州如此; 在南康漳州, 不受亦不送.” 又問黲巾之制. 曰: “如帕複相似, 有四隻帶, 若當襆頭然.” 僩(69이후).
- 87:158 問“惟聖人爲能饗帝”. 曰: “惟聖方能與天合德.” 又曰: “這也是難. 須是此心蕩蕩地, 方與天相契; 若有些黑暗, 便不能與天相契矣.” 燾(70때).
- 87:159 “夫子答宰我鬼神說處甚好: ‘氣者, 神之盛也; 魄者, 鬼之盛也.’ 人死時, 魂氣歸於天, 精魄歸於地. 所以古人祭祀, 燎以求諸陽, 灌以求諸陰.” 曰: “‘其氣發揚於上, 爲昭明·焄蒿·悽愴, 此百物之精, 神之著也’, 何謂也?” 曰: “人氣本騰上, 這下面盡, 則只管騰上去. 如火之煙, 這下面薪盡, 則煙只管騰上去.” 曰: “終久必消否?” 曰: “是.” 淳(61·70때).
- 87:160 問: “‘氣也者, 神之盛也; 魄也者, 鬼之盛也.’ 豈非以氣魄未足爲鬼神, 氣魄之盛者乃爲鬼神否?” 曰: “非也. 大凡說鬼神, 皆是通生死而言. 此言盛者, 則是指生人身上而言. 所以後面說‘骨肉斃於下, 陰爲野土’, 但說體不說魄也.” 問: “頃聞先生言, ‘耳目之精明者爲魄, 口鼻之噓吸者爲魂’, 以此語是而未盡. 耳目之所以能精明者爲魄, 口鼻之所以能噓吸者爲魂, 是否?” 曰: “然. 看來魄有箇物事形象在裏面, 恐如水晶相似, 所以發出來爲耳目之精明. 且如月, 其黑暈是魄也, 其光是魂也. 想見人身魂魄也是如此. 人生時魂魄相交, 死則離而各散去, 魂爲陽而散上, 魄爲陰而降下.” 又曰: “陰主藏受, 陽主運用. 凡能記憶, 皆魄之所藏受也, 至於運用發出來是魂. 這兩箇物事本不相離. 他能記憶底是魄, 然發出來底便是魂; 能知覺底是魄, 然知覺發出來底又是魂. 雖各自分屬陰陽, 然陰陽中又各自有陰陽也.” 或曰: “大率魄屬形體, 魂屬精神.” 曰: “精又是魄, 神又是魂.” 又曰: “魄盛, 則耳目聰明, 能記憶, 所以老人多目昏耳聵, 記事不得, 便是魄衰而少也. 老子云: ‘載營魄.’ 是以魂守魄. 蓋魂熱而魄冷, 魂動而魄靜. 能以魂守魄, 則魂以所守而亦靜, 魄以魂而有生意, 魂之熱而生敘, 魄之冷而生暖. 惟二者不相離, 故其陽不燥, 其陰不滯, 而得其和矣. 不然, 則魂愈動而魄愈靜, 魂愈熱而魄愈冷. 二者相離, 則不得其和而死矣.” 又云: “水一也, 火二也. 以魄載魂, 以二守一, 則水火固濟而不相離, 所以能永年也. 養生家說盡千言萬語, 說龍說虎, 說鉛說汞, 說坎說離, 其術止是如此而已. 故云: ‘載魄抱魂, 能勿離乎? 專氣致柔, 能如嬰兒乎?’ 今之道家, 只是馳騖於外, 安識所謂‘載魄守一, 能勿離乎’? 康節云: ‘老子得易之體, 孟子得易之用.’ 康節之學, 意思微似莊老.” 或曰: “老子以其不能發用否?” 曰: “老子只是要收藏, 不放散.” 燾(70때).
- 87:161 問: “陽魂爲神, 陰魄爲鬼. 祭義曰: ‘氣也者, 神之盛也; 魄也者, 鬼之盛也.’ 而鄭氏曰: ‘氣, 噓吸出入者也. 耳目之聰明爲魄.’ 然則陰陽未可言鬼神, 陰陽之靈乃鬼神也, 如何?” 曰: “魄者, 形之神; 魂者, 氣之神. 魂魄是神氣之精英, 謂之靈. 故張子曰: ‘二氣之良能.’” 二氣, 卽陰陽也. 良能, 是其靈處. 問: “眼體也, 眼之光爲魄. 耳體也, 何以爲耳之魄?” 曰: “能聽者便是. 如鼻之知臭, 舌之知味, 皆是. 但不可以‘知’字爲魄, 纔說知, 便是主於心也. 心但能知, 若甘苦鹹淡, 要從舌上過. 如老人耳重目昏, 便是魄漸要散.” 潘問: “魄附於體, 氣附於魂, 可作如此看否?” 曰: “也不是附. 魂魄是形氣之精英.” 銖問: “陽主伸, 陰主屈. 鬼神陰陽之靈, 不過指一氣之屈伸往來者而言耳. 天地之間, 陰陽合散, 何物不有? 所以錯綜看得.” 曰: “固是. 今且說大界限, 則周禮言‘天曰神, 地曰祇, 人曰鬼’. 三者皆有神, 而天獨曰神者, 以其常常流動不息, 故專以神言之. 若人亦自有神, 但在人身上則謂之神, 散則謂之鬼耳. 鬼是散而靜了, 更無形, 故曰‘往而不返’.” 又問: “子思只擧‘齊明盛服’以下數語發明‘體物而不可遺’之驗, 只是擧神之著者而言, 何以不言鬼?” 曰: “鬼是散而靜, 更無形, 故不必言. 神是發見, 此是鬼之神. 如人祖考氣散爲鬼矣, 子孫精誠以格之, 則‘洋洋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 豈非鬼之神耶?” 銖(67이후).
- 87:162 魂魄, 禮記古注甚明, 云: “魂, 氣之所出入者是; 魄, 精明所寓者是.”
- 87:163 問: “孔子答宰我鬼神一段, 鄭注云: ‘氣, 謂噓吸出入者也. 耳目之聰明爲魄.’ 竊謂人之精神知覺與夫運用云爲皆是神. 但氣是充盛發於外者, 故謂之‘神之盛’; 四肢九竅與夫精血之類皆是魄, 但耳目能視能聽而精明, 故謂之‘鬼之盛’.” 曰: “是如此. 這箇只是就身上說.” 又曰: “燈似魂, 鏡似魄. 燈有光焰, 物來便燒; 鏡雖照見, 只在裏面. 又, 火日外影, 金水內影; 火日是魂, 金水是魄.” 又曰: “運用動作底是魂, 不運用動作底是魄.” 又曰: “動是魂, 靜是魄.” 胡泳(69때).
- 87:164 問“其氣發揚於上, 爲昭明·焄蒿·悽愴”. 曰: “此是陰陽乍離之際, 髣彿如有所見, 有這箇聲氣. 昭明·焄蒿是氣之升騰, 悽愴是感傷之意.” 文蔚(59이후).
- 87:165 問“其氣發揚於上, 爲昭明·焄蒿·悽愴”. 曰: “昭明是所謂光景者, 想像其如此; 焄蒿是騰升底氣象; 悽愴是能令人感動模樣, ‘墟墓之閒未施哀而民哀’, 是也. ‘洋洋乎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 正謂此.” 德明(44이후).
- 87:166 “昭明”是光耀底, “焄蒿”是滾上底, “悽愴”是凜然底. 今或有人死, 氣盛者亦如此. 賜(66이후).
- 87:167 曾見人說, 有人死, 其室中皆溫暖, 便是氣之散. 禮記云: “其氣發揚於上, 爲昭明·焄蒿·悽愴, 此百物之精也.” 昭明是精光, 焄蒿是暖氣, 悽愴是慘栗者. 如漢書李少君招魂, 云: “其氣肅然?”
- 87:168 “焄蒿是鬼神精氣交感處, 注家一處說升騰. 悽愴則漢武郊祀記所謂‘其風肅然’?” 或問: “今人聚數百人去祭廟, 必有些影響, 是如何?” 曰: “衆心輻湊處, 這些便熱.” 又問: “‘郊焉而天神假, 廟焉而人鬼享’, 如何?” 曰: “古時祭祀都是正, 無許多邪誕. 古人只臨時爲壇以祭, 此心發處, 則彼以氣感, 纔了便散. 今人不合做許多神像只兀兀在這裏坐, 又有許多夫妻子母之屬. 如今神道必有一名, 謂之‘張太保’‘李太保’, 甚可笑?” 自修(65때). 賀孫同.
- 87:169 問: “‘昭明·焄蒿·悽愴’之義如何?” 曰: “此言鬼神之氣所以感觸人者. 昭明, 乃光景之屬; 焄蒿, 氣之感觸人者, 悽愴, 如漢書所謂‘神君至, 其風颯然’之意.” 廣問: “中庸或問取鄭氏說云: ‘口鼻之噓吸者爲魂, 耳目之精明者爲魄.’ 先生謂: ‘此蓋指血氣之類言之. 口鼻之噓吸是以氣言之, 耳目之精明是以血言之.’ 目之精明以血言, 可也. 耳之精明, 何故亦以血言?” 曰: “醫家以耳屬腎, 精血盛則聽聰, 精血耗則耳聵矣. 氣爲魂, 血爲魄, 故‘骨肉歸於地, 陰爲野土’, ‘若夫魂氣則無不之也’.” 廣云: “是以易中說‘遊魂爲變’.” 曰: “易中又卻只說一邊: ‘精氣爲物.’ 精氣聚則成物, 精氣散則氣爲魂, 精爲魄. 魂升爲神, 魄降爲鬼. 易只說那升者.” 廣云: “如徂落之義, 則是兼言之.” 曰: “然.” 廣云: “今愚民於村落杜撰立一神祠, 合衆以禱之, 其神便靈.” 曰: “可知衆心之所輻湊處, 便自暖, 故便有一箇靈底道理. 所以祭神多用血肉者, 蓋要得藉他之生氣耳. 聞蜀中灌口廟一年嘗殺數萬頭羊, 州府亦賴此一項稅羊錢用. 又如古人釁鍾·釁龜之意, 皆是如此.” 廣云: “人心聚處便有神, 故古人‘郊則天神格, 廟則人鬼享’, 亦是此理.” 曰: “固是. 但古人之意正, 故其神亦正; 後世人心先不正了, 故所感無由得正.” 因言: “古人祭山川, 只是設壇位以祭之, 祭時便有, 祭了便無, 故不褻瀆. 後世卻先立箇廟貌如此, 所以反致惑亂人心, 倖求非望, 無所不至.” 廣因言今日淫祠之非禮, 與釋氏之所以能服鬼神之類. 曰: “人心苟正, 表裏洞達無纖毫私意, 可以對越上帝, 則鬼神焉得不服? 故曰: ‘思慮未起, 鬼神莫知.’ 又曰: ‘一心定而鬼神服.’” 廣(65이후).
- 87:170 問: “‘其氣發揚於上, 爲昭明·焄蒿·悽愴, 此百物之精也, 神之著也.’ 如何?” 曰: “神氣屬陽, 故謂之人; 精魄屬陰, 故謂之鬼. 然方其生也, 而陰陽之理已附其中矣.” 又曰: “今且未要理會到鬼神處. 大凡理只在人心, 此心一定, 則萬理畢見, 亦非能自見也. 心苟是矣, 試一察之, 則是是非非, 自然別得. 且如惻隱·羞惡·辭遜·是非, 固是良心. 苟不存養, 則發不中節, 顚倒錯亂, 便是私心.” 又問: “旣加存養, 則未發之際不知如何?” 曰: “未發之際, 便是中, 便是‘敬以直內’, 便是心之本體.” 又問: “於未發之際, 欲加識別, 使四者各有著落, 如何?” 曰: “如何識別? 也只存得這物事在這裏, 便恁地涵養將去. 旣熟, 則其發見自不差. 所以伊川說: ‘德無常師, 主善爲師; 善無常主, 協於克一.’ 須是協一, 方得.” 問: “‘善’字不知主何而言?” 曰: “這只主良心.” 道夫(60이후).
- 87:171 問: “聖人凡言鬼神, 皆只是以理之屈伸者言也. 至言鬼神禍福凶吉等事, 亦只是以理言. 蓋人與鬼神天地同此一理, 而理則無有不善. 人能順理則吉, 逆理則凶, 於其禍福亦然. 豈謂天地鬼神一一下降於人哉? 如書稱‘天道福善禍淫’, 易言‘鬼神害盈而福謙’, 亦只是這意思. 祭義: ‘宰我曰: “吾聞鬼神之名, 不知其所謂.” 孔子曰: “神也者, 氣之盛也; 魄也者, 鬼之盛也.” 又曰: “衆生必死, 死必歸土, 是之謂鬼. 骨肉斃於下, 陰爲野土. 其氣發揚於上, 爲昭明·焄蒿·悽愴, 百物之精, 神之著也.” ’魄旣歸土, 此則不問. 其曰氣, 曰精, 曰昭明, 又似有物矣. 旣只是理, 則安得有所謂氣與昭明者哉? 及觀禮運論祭祀則曰: ‘以嘉魂魄, 是謂合莫.’ 注謂, 莫, 無也. 又曰: ‘上通無莫.’ 此說又似與祭義不合.” 曰: “如子所論, 是無鬼神也. 鬼神固是以理言, 然亦不可謂無氣. 所以先王祭祀, 或以燔燎, 或以鬱鬯. 以其有氣, 故以類求之爾. 至如禍福吉凶之事, 則子言是也.” 謨(50이후).
- ∞∞∞∞ 哀公問
- 87:172 哀公問中“訪”字, 去聲讀, 只是“方”字. 山東人呼“方”字去聲. 漢書中說文帝舅駟鈞處, 上文云: “訪高后時”, 卽山東音也, 其義只是“方”字. 按: 此篇無“訪”字, 乃錄誤, 當攷. 僩(69이후).
- ∞∞∞∞ 仲尼燕居
- 87:173 “領惡全好.” 楊至之記云: “領, 管領, 使之不得動.” 又云: “領, 治也, 治去其惡也.” 節(64이후).
- ∞∞∞∞ 孔子閒居
- 87:174 禮記“耆欲將至, 有開必先”, 家語作“有物將至, 其兆必先”, 卻是. 疑“有物”訛爲“耆欲”, “其兆”訛爲“有開”. 故“耆”下“日”亦似“有”, “開”上“門”亦似“兆”. 若說“耆欲”, 則又成不好底意. 義剛(64이후).
- ∞∞∞∞ 表記
- 87:175 “朝極辨, 不繼之以倦.” 辨, 治也. 泳(66때).
- 87:176 問: “‘君子莊敬日强’, 是志强否?” 曰: “志也强, 體力也强. 今人放肆, 則日怠惰一日, 那得强? 伊川云: ‘人莊敬則日就規矩.’ 莊敬自是耐得辛苦, 自不覺其日就規矩也.” 㝢(61이후).
- 87:177 禮記“與仁同過”之言, 說得太巧, 失於迫切. 人傑(51이후).
- 87:178 問: “表記, 伊川曰: ‘禮記多有不純處. 如“至孝近乎王, 至弟近乎霸”, 直是可疑. 如此, 則王無兄, 霸無父也?’” 曰: “表記言‘仁有數, 義有長短小大’, 此亦有未安處. 今且只得如注說.” 去僞(46때).
- 87:179 問: “‘鄕道而行, 中道而廢’, 其意安在?” 曰: “古人只恁地學將去, 有時到<方子錄作“倒”.> 了, 也不定. 今人便算時度日, 去計功效.” 又問: “詩之正意, ‘仰’字當重看; 夫子之言, ‘行’字當重看.” 曰: “不是高山景行, 又仰箇甚麽? 又行箇甚麽? 高山景行, 便是那仁.” 至(64·65때). 方子同.
- ∞∞∞∞ 深衣
- 87:180 “具父母, 衣純以靑.” 偏親旣無明文, 亦當用靑也. 繢者, 可以靑純畫雲. “雲”字, 見沈存中筆談. 必大(59-60때).
- 87:181 深衣用虔布, 但而今虔布亦未依法. 當先有事其縷, 無事其布. 方未經布時, 先砑其縷, 非織了後砑也. 衣服當適於體. 康節向溫公說: “某今人, 著今之服.” 亦未是. 泳(66때).
- ∞∞∞∞ 鄕飮酒
- 87:182 鄕飮酒義“三讓”之義, 注疏以爲“月三日而成魄, 魄三月而成時”之義, 不成文理, 說倒了. 他和書“哉生魄”, 也不曾曉得, 然亦不成譬喩. 或云, 當作“月三日而成明”, 乃是. 泳(66때).
- 87:183 鄕飮酒禮: 堂上主客列兩邊, 主人一拜, 客又答一拜; 又拜一拜, 又答一拜, 卻不交拜. 又也皆北向拜, 不相對. 不知是如何. 某赴省試時, 衆士人拜知擧. 知擧受拜了, 卻在堂上令衆人少立, 使人大喝云: “知擧答拜?” 方拜二拜. 是古拜禮猶有存者. 近年問人則便已交拜, 是二三十年間此禮又失了. 賀孫(62이후).
- 87:184 明州行鄕飮酒禮, 其儀乃是高抑崇撰. 如何不曾看儀禮, 只將禮記鄕飮酒義做這文字. 似乎編入國史實錄, 果然是貽笑千古者也? 儀禮有“拜迎”·“拜至”·“拜送”·“拜旣”. 拜迎, 謂迎賓; 拜至, 謂至階; 拜送, 謂旣酌酒送酒也; 拜旣, 卒爵而拜也. 此禮中四節如此. 今其所定拜送, 乃是送客拜兩拜, 客去又拜兩拜, 謂之“拜旣”, 豈非大可笑? 禮, 旣飮, “左執爵, 祭脯醢”. 所以左執爵者, 謂欲用右手取脯醢, 從其便也. 他卻改“祭脯醢”作“薦脯醢”, 自敎一人在邊進脯醢. 右手自無用, 卻將左手只管把了爵, 將右順便手卻縮了? 是可笑否? 賀孫(62이후).
- 87:185 紹興初, 爲鄕飮酒禮, 朝廷行下一儀制極乖陋. 此時乃高抑崇爲禮官. 看他爲愼終喪禮, 是煞看許多文字, 如儀禮一齊都考得仔細. 如何定鄕飮酒禮乃如此疏繆? 更不識著儀禮, 只把禮記鄕飮酒義鋪排敎人行. 且試擧一項, 如鄕飮酒文云: “拜至, 拜洗, 拜受, 拜送, 拜旣.” 拜至, 乃是賓升, 主人阼階上當楣北面再拜, 謝賓至堂, 是爲拜至. 主人旣洗酌, 卒洗, 升, 賓拜洗, 是爲拜洗. 主人取爵實之獻賓, 賓西階上拜, 是爲拜受. 若拜送, 乃是賓進受爵, 主人阼階上拜, 如今云送酒, 是爲拜送爵. 賓復西階上位, 方有拜告旨·拜旣爵, 及酢主人之禮. 他乃將拜送, 作送之門外再拜爲拜送; 門外兩拜了, 又兩拜, 爲拜旣. 不知如何恁地不子細. 拜旣爵, 亦只是堂上禮. 又曰: “古禮看說許多節目, 若甚繁縟, 到得行時節, 只頃刻可了. 以舊時所行鄕飮酒看之, 煞見得不費時節.” 又曰: “開元禮煞可看. 唯是五禮新儀全然不是? 當時做這文字時, 不曾用得識禮底人, 只是胡亂變易古文白撰, 全不考究. 天子乘車, 古者君車將駕, 則僕御執策立於馬前. 旣效駕, 君雖未升, 僕御者先升, 則奮衣由右上. 以君位在左, 故避君空位. 五禮新儀卻漏了僕人登車一項, 至駐車處, 卻有僕人下車之文? 這是一處錯. 他處都錯了.” 又云: “五禮新儀固未是, 至如今又皆不理會. 如朝報上云‘執綏官’, 則是無僕人之禮. 古者執綏自是執綏, 僕人乃是授綏, 如何今卻以執綏官代僕人? 兼古者有敬事, 則必式. 蓋緣立於車上, 故憑衡; 式則是磬折, 是爲致敬. 今卻在車上用椅子坐, 則首與前衡高下不多, 若憑手, 則是傲慢. 這般所在, 都不是. 如所謂‘僕人乃立於車柱之外後角’, 又恐立不住, 卻以采帛繫於柱上, 都不成模樣? 兼前面乃以內侍二人立於兩旁, 是大非禮? ‘同子參乘, 爰絲變色’, 豈有以內侍同載, 而前後皆安之? 眼前事, 纔拈一件起來勘當著所在, 便不成模樣? 神宗嘗欲正此禮數, 王安石答以先理會得學問了, 這般事自有人出理會, 遂止. 如荊公門人陸農師自是煞能考禮, 渠後來卻自不曾用他.” 又曰: “婦人之拜, 據古樂府云: ‘出門長跪問故夫.’ 又云: ‘直身長跪.’ 余正父云: ‘周禮有肅拜, 恐只是如今之俯首加敬而已.’ 不知夫人如何. 喪禮, 婦人唯舅之喪則跪拜, 於他人又不知其拜如何. 古禮殘闕, 這般所在皆無可考.” 賀孫(62이후).
- ∞∞∞∞ 鄕射
- 87:186 “與爲人後者不入.” “與爲人後者”, 謂大宗已有後, 而小宗復爲之後, 卻無意思. 因言, 李光祖嘗爲人後, 其家甚富, 其父母死, 竭家貲以葬之, 而光祖遂至於貧. 雖不中節, 然意思卻好. 人傑(51이후).
- 87:187 “射中則得爲諸侯, 不中則不得爲諸侯.” 此等語皆難信. 書謂“庶頑讒說, 侯以明之”. 然中間若有羿之能, 又如何以此分別? 恐大意略以射審定, 非專以此去取也. 賀孫(62이후).
- 87:188 射觀德擇人, 是凡與射者皆賢者可以助祭之類, 但更以射擇之. 如卜筮決事然, 其人賢不肖, 不是全用射擇之也. 小人更是會射. 今俗射有許多法, 與古法多少別, 小人儘會學. 後之說者說得太過了, 謂全用此射以擇諸侯幷助祭之人, 非也. 大率禮家說話, 多過了, 無殺合. 揚(54-6때).
- ∞∞∞∞ 拾遺
- 87:189 古人祭酒於地; 祭食於豆間, 有版盛之, 卒食撤去. 人傑(51이후).
- 87:190 “有體, 有俎.” <祭享: 體, 半邊也. 俎以骨爲斷.> 卓(미상).
- 87:191 木豆爲豆, 銅豆爲豋. <豋本作“證”.> 道夫(60이후).
- 87:192 几是坐物, 有可以按手者, 如今之三淸椅. 明作(63이후).
- 87:193 門是外門, 雙扇. 戶是室中之戶, 隻扇. 觀儀禮中可見. 義剛(64이후).
- 87:194 王出戶, 則宗祝隨之; 出門, 則巫覡隨之. 文蔚(59이후).
- 87:195 “天子視學以齒, 嘗爲臣者弗臣.” 或疑此句未純, 恐其終使人不臣, 如蔡卞之扶植王安石也. 曰: “天子自有尊師重道之意, 亦豈可遏? 只爲蔡卞是小人, 王安石未爲大賢, 蔡卞只是扶他以證其邪說, 故喫人議論. 如了翁論他也是. 若眞有伊周之德, 雖是故臣, 稍加尊敬, 亦何害? 天子入學, 父事三老, 兄事五更, 便是以齒不臣之也. 如或人之論, 則廢此禮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