번역:삼국사기/권40

武官

편집

侍衛府, 有三徒, 眞德王五年置, 將軍六人, 神文王元年, 罷監置將軍, 位自級湌至阿湌爲之, 大監六人, 位自奈麻至阿湌爲之, 隊頭十五人, 位自舍知至沙湌爲之, 項三十六人, 位自舍知至大奈麻爲之, 卒百十七人, 位自先沮知至大舍爲之

諸軍官, 將軍共三十六人, 掌大幢四人, 貴幢四人, 漢山停【羅人謂營爲停】三人, 完山停三人, 河西停二人, 牛首停二人, 位自眞骨上堂至上臣爲之, 綠衿幢二人, 紫衿幢二人, 白衿幢二人, 緋衿幢二人, 黃衿幢二人, 黑衿幢二人, 碧衿幢二人, 赤衿幢二人, 靑衿幢二人, 位自眞骨級湌至角干爲之, 至景德王時, 熊川州停加置三人

大官大監, 眞興王十年置, 掌大幢五人, 貴幢五人, 漢山停四人, 牛首停四人, 河西停四人, 完山停四人, 無衿, 綠衿幢四人, 紫衿幢四人, 白衿幢四人, 緋衿幢四人, 黃衿幢四人, 黑衿幢四人, 碧衿幢四人, 赤衿幢四人, 靑衿幢四人, 共六十二人, 着衿, 眞骨, 位自舍知至阿湌爲之, 次品自奈麻至四重阿湌爲之

隊大監, 領馬兵, 罽衿一人, 音里火停一人, 古良夫里停一人, 居斯勿停一人, 參良火停一人, 召參停一人, 未多夫里停一人, 南川停一人, 骨乃斤停一人, 伐力川停一人, 伊火兮停一人, 綠衿幢三人, 紫衿幢三人, 白衿幢三人, 黃衿幢三人, 黑衿幢三人, 碧衿幢三人, 赤衿幢三人, 靑衿幢三人, 菁州誓一人, 漢山州誓一人, 完山州誓一人, 領步兵, 大幢三人, 漢山停三人, 貴幢二人, 牛首停二人, 完山停二人, 碧衿幢二人, 綠衿幢二人, 白衿幢二人, 黃衿幢二人, 黑衿幢二人, 紫衿幢二人, 赤衿幢二人, 靑衿幢二人, 緋衿幢四人, 共七十人, 並着衿, 位自奈麻至阿湌爲之

弟監, 眞興王二十三年置, 領大幢五人, 貴幢五人, 漢山停四人, 牛首停四人, 河西停四人, 完山停四人, 無衿, 碧衿幢四人, 綠衿幢四人, 白衿幢四人, 緋衿幢四人, 黃衿幢四人, 黑衿幢四人, 紫衿幢四人, 赤衿幢四人, 靑衿幢四人, 罽衿幢一人, 共六十三人, 位自舍知至大奈麻爲之

監舍知, 共十九人, 法興王十年置, 大幢一人, 上州停一人, 漢山停一人, 牛首停一人, 河西停一人, 完山停一人, 碧衿幢一人, 綠衿幢一人, 白衿幢一人, 緋衿幢一人, 黃衿幢一人, 黑衿幢一人, 紫衿幢一人, 赤衿幢一人, 靑衿幢一人, 罽衿幢一人, 白衿武幢一人, 赤衿武幢一人, 黃衿武幢一人, 無衿, 位自舍知至大舍爲之

少監, 眞興王二十三年置, 大幢十五人, 貴幢十五人, 漢山停十五人, 河西停十二人, 牛首停十三人, 完山停十三人, 碧今幢十三人, 綠衿幢十三人, 白衿幢十三人, 緋衿幢十三人, 黃今幢十三人, 黑衿幢十三人, 紫衿幢十三人, 赤衿幢十三人, 靑衿幢十三人, 領騎兵, 音里火停二人, 古良夫里停二人, 居斯勿停二人, 參良火停二人, 召參停二人, 未多夫里停二人, 南川停二人, 骨乃斤停二人, 伐力川停二人, 伊火兮停二人, 緋衿幢三人, 碧衿幢六人, 綠衿幢六人, 白衿幢六人, 黃衿幢六人, 黑衿幢六人, 紫衿幢六人, 赤衿幢六人, 靑衿幢六人, 罽衿幢一人, 菁州誓三人, 漢山州誓三人, 完山州誓三人, 領步兵, 大幢六人, 漢山停六人, 貴幢四人, 牛首停四人, 完山停四人, 碧衿幢四人, 綠衿幢四人, 白衿幢四人, 黃衿幢四人, 黑衿幢四人, 紫衿幢四人, 赤衿幢四人, 靑衿幢四人, 緋衿幢八人, 菁州誓九人, 漢山州誓九人, 完山州誓九人, 共三百七十二人, 六停無衿, 此外皆着衿, 位自大舍已下爲之

火尺, 大幢十五人, 貴幢十人, 漢山停十人, 牛首停十人, 河西停十人, 完山停十人, 綠衿幢十人, 緋衿幢十人, 紫衿幢十人, 白衿幢十三人, 黃衿幢十三人, 黑衿幢十三人, 碧衿幢十三人, 赤衿幢十三人, 靑衿幢十三人, 屬大官, 罽衿七人, 音里火停二人, 古良夫里停二人, 居斯勿停二人, 參良火停二人, 召參停二人, 未多夫里停二人, 南川停二人, 骨乃斤停二人, 伐力川停二人, 伊火兮停二人, 碧衿幢六人, 綠衿幢六人, 白衿幢六人, 黃衿幢六人, 黑衿幢六人, 紫衿幢六人, 赤衿幢六人, 靑衿幢六人, 菁州誓二人, 漢山州誓二人, 完山州誓二人, 領騎兵, 大幢六人, 漢山停六人, 貴幢四人, 牛首停四人, 完山停四人, 碧衿幢四人, 綠衿幢四人, 白衿幢四人, 黃衿幢四人, 黑衿幢四人, 紫衿幢四人, 赤衿幢四人, 靑衿幢四人, 緋衿幢八人, 白衿武幢八人, 赤衿武幢八人, 黃衿武幢八人, 領步兵, 共三百四十二人, 位與少監同

軍師幢主, 法興王十一年置, 王都一人, 無衿, 大幢一人, 上州停一人, 漢山停一人, 牛首停一人, 河西停一人, 完山停一人, 碧衿幢一人, 綠衿幢一人, 緋衿幢一人, 白衿幢一人, 黃衿幢一人, 黑衿幢一人, 紫衿幢一人, 赤衿幢一人, 靑衿幢一人, 白衿武幢一人, 赤衿武幢一人, 黃衿武幢一人, 共十九人, 著衿, 位自奈麻至一吉湌爲之, 六[][1]

大匠尺幢主, 大幢一人, 上州停一人, 漢山停一人, 牛首停一人, 河西停一人, 完山停一人, 碧衿幢一人, 綠衿幢一人, 緋衿幢一人, 白衿幢一人, 黃衿幢一人, 黑衿幢一人, 紫衿幢一人, 赤衿幢一人, 靑衿幢一人, 共十五人, 無衿, 位與軍師幢主同

步騎幢主, 王都一人, 無衿, 大幢六人, 漢山六人, 貴幢四人, 牛首州四人, 完山州四人, 碧衿幢四人, 綠衿幢四人, 白衿幢四人, 黃衿幢四人, 黑衿幢四人, 紫衿幢四人, 赤衿幢四人, 靑衿幢四人, 白衿武幢二人, 赤衿武幢二人, 黃衿武幢一人, 共六十三人, 位自奈麻至沙湌爲之

三千幢主, 音里火停六人, 古良夫里停六人, 居斯勿停六人, 參良火停六人, 召參停六人, 未多夫里停六人, 南川停六人, 骨乃斤停六人, 伐力川停六人, 伊伐兮停六人, 共六十人, 著衿, 位自舍知至沙湌爲之

著衿騎幢主, 碧衿幢十八人, 綠衿幢十八人, 白衿幢十八人, 黃衿幢十八人, 黑衿幢十八人, 紫衿幢十八人, 赤衿幢十八人, 靑衿幢十八人, 罽衿幢六人, 菁州六人, 完山州六人, 漢山州六人, 河西州四人, 牛首幢三人, 四千幢三人, 共一百七十八人, 位與三千幢主同

緋衿幢主, 四十人, 沙伐州三人, 歃良州三人, 菁州三人, 漢山州二人, 牛首州六人, 河西州六人, 熊川州五人, 完山州四人, 武珍州八人, 共四十人, 著衿, 位自舍知至沙湌爲之

師子衿幢主, 王都三人, 沙伐州三人, 歃良州三人, 菁州三人, 漢山州三人, 牛首州三人, 河西州三人, 熊川州三人, 完山州三人, 武珍州三人, 共三十人, 著衿, 位自舍知至一吉湌爲之

法幢主, 百官幢主三十人, 京餘甲幢主十五人, 小京餘甲幢主十六人, 外餘甲幢主五十二人, 弩幢主十五人, 雲梯幢主六人, 衝幢主十二人, 石投幢主十二人, 共一百五十八人, 無衿

黑衣長槍末步幢主, 大幢三十人, 貴幢二十二人, 漢山二十八人, 牛首二十人, 完山二十人, 紫衿二十人, 黃衿二十人, 黑衿二十人, 碧衿二十人, 赤衿二十人, 靑衿二十人, 綠衿二十四人, 共二百六十四人, 位自舍知至級湌爲之

三武幢主, 白衿武幢十六人, 赤衿[武]幢十六人, 黃衿武幢十六人, 共四十八人, 位與末步幢主同

萬步幢主, 京五種幢主十五人, 節末幢主四人, 九州萬步幢主十八人, 共三十七人, 無衿, 位自舍知至大奈麻爲之

軍師監, 王都二人, 無衿, 大幢二人, 上州停二人, 漢山停二人, 牛首停二人, 河西停二人, 完山停二人, 碧衿幢二人, 綠衿幢二人, 緋衿幢二人, 白衿幢二人, 黃衿幢二人, 黑衿幢二人, 紫衿幢二人, 赤衿幢二人, 靑衿幢二人, 共三十二人, 著衿, 位自舍知至奈麻爲之

大匠大監, 大幢一人, 上州停一人, 漢山停一人, 牛首停一人, 河西停一人, 完山停一人, 碧衿幢一人, 綠衿幢一人, 緋衿幢一人, 白衿幢一人, 黃衿幢一人, 黑衿幢一人, 紫衿幢一人, 赤衿幢一人, 靑衿幢一人, 共十五人, 無衿, 位自舍知至大奈麻爲之

步騎監六十三人, 王都一人, 大幢六人, 漢山六人, 貴幢四人, 牛首四人, 完山四人, 碧衿幢四人, 綠衿幢四人, 白衿幢四人, 黃衿幢四人, 黑衿幢四人, 紫衿幢四人, 赤衿幢四人, 靑衿幢四人, 白衿武幢二人, 赤衿武幢二人, 黃衿武幢二人, 著衿, 共六十三人, 位與軍師監同

三千監, 音里火停六人, 古良夫里停六人, 居斯勿停六人, 參良火停六人, 召參停六人, 未多夫里停六人, 南川停六人, 骨乃斤停六人, 伐力川停六人, 伊火兮停六人, 共六十人, 著衿, 位自舍知至大奈麻爲之

師子衿幢監三十人, 位自幢至奈麻爲之

法幢監, 百官幢三十人, 京餘甲幢十五人, 外餘甲幢六十八人, 石投幢十二人, 衝幢十二人, 弩幢四十五人, 雲梯幢十二人, 共一百九十四人, 無衿, 位自舍知至奈麻爲之

緋衿監四十八人, 領幢四十人, 領馬兵八人

著衿監, 碧衿幢十八人, 綠衿幢十八人, 白衿幢十八人, 黃衿幢十八人, 黑衿幢十八人, 紫衿幢十八人, 赤衿幢十八人, 靑衿幢十八人, 罽衿六人, 菁州六人, 漢山六人, 完山六人, 河西三人, 牛首幢三人, 四千幢三人, 共一百七十五人, 位自幢至奈麻爲之

皆知戟幢監四人, 並王都, 位自舍知至奈麻爲之

法幢頭上百九十二人, 餘甲幢四十五人, 外法幢百二人, 弩幢四十五人

法幢火尺, 軍師幢三十人, 師子衿幢二十人, 京餘甲幢十五人, 外餘甲幢百二人, 弩幢四十五人, 雲梯幢十一人, 衝幢十八人, 石投幢十八人, 共二百五十九人

法幢辟主, 餘甲幢四十五人, 外法幢三百六人, 弩幢百三十五人, 共四百八十六人

三千卒百五十人, 位自大奈麻已下爲之

凡軍號二十三, 一曰六停, 二曰九誓幢, 三曰十幢, 四曰五州誓, 五曰三武幢, 六曰罽衿幢, 七曰急幢, 八曰四千幢, 九曰京五種幢, 十曰二節末幢, 十一曰萬步幢, 十二曰大匠尺幢, 十三曰軍師幢, 十四曰仲幢, 十五曰百官幢, 十六曰四設幢, 十七曰皆知戟幢, 十八曰三十九餘甲幢, 十九曰仇七幢, 二十曰二罽, 二十一曰二弓, 二十二曰三邊守, 二十三曰新三千幢

六停, 一曰大幢, 眞興王五年始置, 衿色紫白, 二曰上州停, 眞興王十三年置, 至文武王十三年改爲貴幢, 衿色靑赤, 三曰漢山停, 本新州停, 眞興王二十九年罷新州停, 置南川停, 眞平王二十六年罷南川停, 置漢山停, 衿色黃靑, 四曰牛首停, 本比烈忽停, 文武王十三年罷比烈忽停, 置牛首停, 衿色綠白, 五曰河西停, 本悉直停, 太宗王五年罷悉直停, 置河西停, 衿色綠白, 六曰完山停, 本下州停, 新文王五年罷下州停, 置完山停, 衿色白紫

九誓幢, 一曰綠衿誓幢, 眞平王五年始置, 但名誓幢, 三十五年改爲綠衿誓幢, 衿色綠紫, 二曰紫衿誓幢, 眞平王四十七年始置郞幢, 文武王十七年改爲紫衿誓幢, 衿色紫綠, 三曰白衿誓幢, 文武王十二年, 以百濟民爲幢, 衿色白靑, 四曰緋衿誓幢, 文武王十二年始置長槍幢, 孝昭王二年改爲緋衿誓幢, 五曰黃衿誓幢, 神文王三年, 以高句麗民爲幢, 衿色黃赤, 六曰黑衿誓幢, 神文王三年, 以靺鞨國民爲幢, 衿色黑幢, 七曰碧衿誓幢, 神文王六年, 以報德城民爲幢, 衿色碧黃, 八曰赤衿誓幢, 神文王六年, 又以報德城民爲幢, 衿色赤黑, 九曰靑衿誓幢, 神文王七年, 以百濟殘民爲幢, 衿色靑白

十停【或云三千幢】, 一曰音里火停, 二曰古良夫里停, 三曰居斯勿停, 衿色靑, 四曰參良火停, 五曰召參停, 六曰未多夫里停, 衿色黑, 七曰南川停, 八曰骨乃斤停, 衿色黃, 九曰伐力川停, 十曰伊火兮停, 衿色綠, 並眞興王五年置

五州誓, 一曰菁州誓, 二曰完山州誓, 三曰漢山州誓, 衿色紫綠, 四曰牛首州誓, 五曰河西州誓, 衿色綠紫, 並文武王十二年置

三武幢, 一曰白衿武幢, 文武王十五年置, 二曰赤衿武幢, 神文王七年置, 三曰黃衿武幢, 九年置

罽衿幢, 太宗王元年置, 衿色罽

急幢, 眞平王二十七年置, 衿色黃綠

四千幢, 眞平王十三年置, 衿色黃黑

京五種幢, 衿色, 一靑綠, 二赤紫, 三黃白, 四白黑, 五黑靑

二節末幢, 衿色, 一綠紫, 二紫綠

萬步幢, 九州各二衿色, 沙伐州, 靑黃靑紫, 歃良州, 赤靑赤白, 菁州, 赤黃赤綠, 漢山州, 黃黑黃綠, 牛首州, 黑綠黑白, 熊川州, 黃紫黃靑, 河西州, 靑黑靑赤, 武珍州, 白赤白黃

大匠尺幢, 無衿

軍師幢, 眞平王二十六年始置, 衿色白

仲幢, 文武王十一年始置, 衿色白

百官幢, 無衿

四設幢, 一曰弩幢, 二曰雲梯幢, 三曰衝幢, 四曰石投幢, 無衿

皆知戟幢, 神文王十年始置, 衿色黑紫白

三十九餘甲幢, 無衿【謂京餘甲小京餘甲外餘甲等也, 其數未詳】

仇七幢, 文武王十六年始置, 衿色白

二罽幢【或云外罽】, 一曰漢山州罽幢, 太宗王十七年置, 二曰牛首州罽幢, 文武王十二年置, 衿色皆罽

二弓【或云外弓】, 一曰漢山州弓尺, 眞德王六年置, 二曰河西州弓尺, 眞平王二十年置, 無衿

三邊守幢【一云邊守】, 神文王十年置, 一曰漢山邊, 二曰牛首邊, 三曰河西邊, 無衿

新三千幢【一云外三千】, 一曰牛首州三千幢, 二曰奈吐郡三千幢, 文武王十二年置, 三曰奈生郡三千幢, 十六年置, 衿色未詳

衿, 蓋書傳所謂徽織詩云織文鳥章, 箋云織, 徽織也, 鳥章, 鳥隼之文章, 將帥以下, 衣皆著焉史記 漢書謂之旗熾, 熾與織, 字異音同周禮司常九旗, 所畫異物者, 徽織所以相別, 在國以表朝位, 在軍又象其制而爲之, 被之以備死事, 羅人徽織, 以靑赤等色爲別者, 其形象半月, 罽赤著衣於上, 其長短之制未詳

大將軍花, 三副, 長九寸, 廣三寸三分, 上將軍花, 四副, 長九寸五分, 下將軍花, 五副, 長一尺, 大監花, 大虎頰皮, 長九寸, 廣二寸五分, 鈴黃金, 圓一尺二寸, 弟監花, 熊頰皮, 長八寸五分, 鈴白銀, 圓九寸, 少監花, 鷲尾, 鈴白銅, 圓六寸, 火尺花與少監同, 鈴鐵, 圓二寸, 軍師幢主花, 大虎尾, 長一尺八寸, 軍師監花, 熊胸皮, 長八寸五分, 大匠尺幢主花, 熊臂皮, 長七寸【一云中虎額皮, 長八寸五分】, 鈴黃金, 圓九寸, 三千幢主花, 大虎尾, 長一尺八寸, 三千監花, 鷲尾, 諸著衿幢主花, 大虎尾, 長一尺八寸五分, 花以猛獸皮若鷲鳥羽作之, 置杠上, 若所謂豹尾者, 今人謂之面槍將軍花, 不言物名, 其數或多或少, 其義未詳, 鈴行路置馱馬上, 或云鐸

政官【或云政法典】, 始以大舍一人, 史二人爲司, 至元聖王元年, 初置僧官, 簡僧中有才行者充之, 有故則遞, 無定年限

國統一人【一云寺主】, 眞興王十二年, 以高句麗惠亮法師爲寺主, 都唯那娘一人, 阿尼大都唯那一人, 眞興王始以寶良法師爲之, 眞德王元年加一人, 大書省一人, 眞興王以安臧法師爲之, 眞德王元年加一人, 少年書省二人, 元聖王三年, 以惠英梵如二法爲之

州統九人, 郡統十八人


外官

편집

都督九人, 智證王六年, 以異斯夫爲悉直州軍主, 文武王元年改爲摠官, 元聖王元年稱都督, 位自級滄至伊湌爲之, 仕臣【或云仕大等】五人, 眞興王二十五年始置, 位自級湌至波珍湌爲之, 州助【或云州輔】九人, 位自奈麻至重阿湌爲之, 郡大守百十五人, 位自舍知至重阿湌爲之, 長史【或云司馬】九人, 位自舍知至大奈麻爲之, 仕大舍【或云少尹】五人, 位自舍知至大奈麻爲之, 外司正百三十三人, 文武王十三年置, 位未詳, 少守【或云制守】八十五人, 位自幢至大奈麻爲之, 縣令二百一人, 位自先沮知至沙湌爲之

浿江鎭典

頭上大監一人, 宣德王三年, 始置大谷城頭上, 位自級湌至四重阿湌爲之, 大監七人, 位與大守同, 頭上弟監一人, 位自舍知至大奈麻爲之, 弟監一人, 位自幢至奈麻爲之, 步監一人, 位與縣令同, 少監六人, 位自先沮知至大舍爲之

外位, 文武王十四年, 以六徒眞骨出居於五京九州, 別稱官名, 其位視京位, 嶽干視一吉湌, 述干視沙湌, 高干視級湌, 貴干視大奈麻, 選干【一作撰干】視奈麻, 上干視大舍, 干視舍知, 一伐視吉次, 彼曰視小烏, 阿尺視先沮知

高句麗人位, 神文王元年以高句麗人授京官, 量本國官品授之, 一吉湌本主簿, 沙湌本大相, 級湌本位頭大兄從大相, 奈麻本小相狄相, 大舍本小兄, 舍知本諸兄, 吉次本先人, 烏知本早位

百濟人位, 文武王十三年以百濟來人授內外官, 其位次視在本國官銜, 京官, 大奈麻本達率, 奈麻本恩率, 大舍本德率, 舍知本扞率, 幢本奈率, 大烏本將德, 外官, 貴干本達率, 選干本恩率, 上干本德率, 干本扞率, 一伐本奈率, 一尺本將德

其官銜見於雜傳記, 而未詳其設官之始及位之高下者, 書之於後

葛文王檢校尙書左僕射上柱國知元鳳省事興文監卿太子侍書學士元鳳省待詔記室郎瑞書郎孔子廟堂大舍錄事參軍右衛大將軍功德司節度使安撫諸軍事州都令佐丞上舍人下舍人中事省南邊第一

高句麗百濟職官, 年代久遠, 文墨晦昧, 是故不得詳悉, 今但以其著於古記及中國史書者, 爲之志

隋書云, 高句麗官有太大兄, 次大兄, 次小兄, 次對盧, 次意侯奢, 次烏拙, 次太大使者, 次大使者, 次小使者, 次褥奢, 次翳屬, 次仙人, 凡十二等, 復有內評, 外評, 五部褥薩

新唐書云, 高句麗官凡十二級, 曰大對盧, 或曰吐捽, 曰鬱折, 主圖簿者, 曰太大使者, 曰皂衣頭大兄, 所謂皂衣者, 仙人也, 秉國政三歲一易, 善職則否, 凡代日, 有不服則相攻, 王爲閉宮守, 勝者聽爲之, 曰大使者, 曰大兄, 曰上位使者, 曰諸兄, 曰小使者, 曰過節, 曰先人, 曰古鄒大加, 又云, 莫離支, 大莫離支, 中裏小兄, 中裏大兄

冊府元龜云, 高句麗, 後漢時其國置官, 有相加, 對盧, 沛者, 古鄒大加【古鄒大加, 高句麗掌賓客之官, 如大鴻臚也】, 主簿, 優【一作台于】使者, 皂衣, 仙人, 一說, 大官有大對盧, 次有太大兄, 大兄, 小兄, 意俟奢, 烏猝, 太大使者, 小使者, 褥奢, 翳屬, 仙人, 幷褥薩, 凡十三等, 復有內評, 外評, 分掌內外事焉

右見中國歷代史

左輔, 右輔, 大主簿, 國相, 力使者, 中畏大夫

右見本國古記

廣評省, 匡治奈【今侍中】, 徐事【今侍郞】, 外書【今員外郞】, 兵部, 大龍部【謂倉部】, 壽春部【今禮部】, 奉賓部【今禮賓省】, 義刑臺【今刑部】, 納貨部【今大府寺】, 調位府【今三司】, 內奉省【今都省】, 禁書省【今秘書省】, 南廂壇【今將作監】, 水壇【今水部】, 元鳳省【今翰林院】, 飛龍省【今大僕寺】, 物藏省【今少府監】, 史臺【掌習諸譯語】, 植貨府【掌栽植菓樹】, 障繕府【掌修理城隍】, 珠淘省【掌造成器物】, 正匡, 元輔, 大相, 元尹, 佐尹, 正朝, 甫尹, 軍尹, 中尹

右弓裔所制官號

北史云, 百濟官有十六品, 佐平五人一品, 達率三十人二品, 恩率三品, 德率四品, 扞率五品, 奈率六品, 將德七品, 施德八品, 固德九品, 季德十品, 對德十一品, 文督十二品, 武督十三品, 佐軍十四品, 振武十五品, 剋虞十六品, 自恩率以下, 官無常員, 各有部司, 分掌衆務, 內官有前內部, 穀內部, 內▩部, 外▩部, 馬部, 刀部, 功德部, 藥部, 木部, 法部, 後宮部, 外官有司軍部, 司徒部, 司空部, 司寇部, 點口部, 外舍部, 綢部, 日官部, 市部, 長吏三年一交代, 都下有方, 各爲五部, 曰上部, 前部, 中部, 下部, 後部, 部有五巷, 士庶居焉, 部統兵五百人, 五方各有方鎭一人, 以達率爲之, 方佐貳之, 方有十郡, 郡有將三人, 以德率爲之, 統兵一千一百人以下七百人以上

隋書云, 百濟官有十六品, 長曰左平, 次大率, 次恩率, 次德率, 次扞率, 次奈率, 次將德, 次施德, 次固德, 次季德, 次對德, 次文督, 次武督, 次佐軍, 次振武, 次剋虞, 五方各有方領二人, 方佐貳之, 方有十郡, 郡有將

唐書云, 百濟所置內官曰, 內臣佐平, 掌宣納事, 內頭佐平, 掌庫藏事, 內法佐平, 掌禮儀事, 衛士佐平, 掌宿衛兵事, 朝廷佐平, 掌刑獄事, 兵官佐平, 掌外兵馬事

右見中國歷代史

左輔, 右輔, 左將, 上佐平, 北門頭

右見本國古記

주석

편집
  1. 원본에는 있으나 일반적으로 연문(衍文, 군더더기)로 본다.